第2章 零件的跨世奔袭
一、2008-2022:青龙大学到云天科技的零件密语
2008年秋,青龙大学物理系实验室的窗台上,摆着一个边角磨白的牛皮纸信封——这是叶云天人生中收到的第一封“神秘快递”。20岁的他捏着信封里那枚巴掌大的金属环,指尖能感受到环身细密纹路里流转的微弱电流,环体泛着冷冽的银灰色光泽,入手却带着一丝暖意。
他把金属环放在实验台上,掏出崭新的黑色笔记本——这是他特意买来记录“异常发现”的。在第一页空白处,他画下金属环的草图,旁边标注:“2008.9.12 收到,无寄件人,邮戳为海龙镇。暂命名‘空间谐振环’,可感应磁场变化,材质未知。”
做完记录,他打开光谱仪,将金属环放了进去。屏幕上跳动的元素分析数据让他瞳孔骤缩:这枚金属环的元素构成在元素周期表上找不到任何对应项,既不是合金,也不是已知的任何单质,属于典型的“非地球已知物质”。
“又在对着‘外星物件’发呆?”林月瞳端着两杯热奶茶走进来,白大褂口袋里还别着一支实验用的记号笔。作为化学系同级校友,她是叶云天为数不多能说上话的朋友,也是唯一一个知道这枚金属环存在的人。“光谱分析有结果了?我带了核磁共振仪的预约单,要不要一起去看看内部结构?”
叶云天接过奶茶,眼睛亮了起来:“正有此意!这东西的材质太奇怪了,说不定内部结构能透露出点线索。”
在核磁共振仪下,“空间谐振环”的内部结构彻底暴露——环体中心并非实心,而是布满了三维交织的微通道,通道里似乎有某种透明流体在缓慢流动,却始终无法被仪器捕捉到具体形态。林月瞳盯着屏幕上的成像图,眉头微蹙:“这结构精密到可怕,像是某种能量传导装置。你试试用电磁线圈靠近它,看看有没有反应?”
叶云天立刻照做。当电磁线圈通电的瞬间,金属环上的纹路突然亮起淡蓝色微光,屏幕上的磁场曲线剧烈波动,与线圈的电流频率形成了完美的共振。“它能和电磁场产生共鸣!”叶云天兴奋地说,“这绝对不是普通的金属制品,更像是某种高科技设备的核心部件。”
从这天起,神秘快递开始“不间断”地出现在叶云天的生活里。
2009年3月,一封贴着海龙镇邮戳的信封塞进了他的大学信箱,里面是一枚巴掌大的薄片,能让10米内的小物体轻微悬浮,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引力调节片”;2010年7月,毕业旅行前夕,宿舍门口多了个恒温包裹,里面的线圈在常温下就能实现零电阻,被命名为“超导线圈”;2011年11月,他正在准备硕士论文时,快递送来一个巴掌大的黑色方块,屏幕上跳动着一串模糊的坐标,终点始终指向海龙镇方向,他称之为“量子定位器”。
这些快递的包装上永远没有寄件人信息,只在信封内侧印着“海龙镇海天街8号”——那是他老家的地址。叶云天不敢把这些“异常零件”带回家,怕父母担心,便在学校附近租了个小仓库,专门存放零件和研究设备。林月瞳成了他最默契的搭档,每周都会带着化学检测设备过来帮忙,偶尔能从零件表面检测出微量的“时空尘埃”——一种只存在于高维空间理论中的特殊粒子。
2012年毕业那天,叶云天没有收到新的零件,却收到了一封来自海龙镇邮政局的信。信封上是陌生的字迹,里面只有一句话:“零件集齐之日,图纸自会显现。”他把这封信夹在研究笔记里,和林月瞳一起创立了“云天科技”——“云”是他名字的谐音,“天”则代表着对这些未知零件的探索。
创业的十年里,神秘快递从未缺席。
2013年,云天科技刚租下第一个办公室,他收到一个圆柱形零件,靠着对其结构的逆向研究,公司推出了首款高效储能电池,一举打开市场,他将其命名为“能量缓冲器”;2015年,公司搬入新园区,一个带着多个接口的传感器寄到,帮助他们突破了无人机避障技术的瓶颈,被称为“多维传感器”;2018年,云天科技成为行业龙头时,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送来,其基于脑电波的识别技术让集团安防系统领先世界五年,命名“生物识别模块”;2021年,他在海龙镇山坳动工修建专用实验室时,收到了一个带着吸盘的金属块,能牢牢吸附在任何物体表面且无法被外力移除,这是最近半年来收到的最后一个零件。
林月瞳看着他把金属块放进实验室的无菌柜,轻声问:“这是第几个了?你有没有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