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62章 白色风暴(第2页)

搞定了波罗的海三国,斯大林的目光,又投向了北边那个倔强的邻居——芬兰。

芬兰这个国家,跟俄国的历史渊源也是剪不断理还乱。它曾经是沙俄帝国的一个大公国,一战后才获得独立。芬兰人对俄国(无论是沙俄还是苏俄)都充满了警惕和不信任。

斯大林为啥非要跟芬兰过不去呢?主要还是出于战略安全的考虑。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也就是圣彼得堡),离芬兰边境实在是太近了,直线距离也就三十多公里!这意味着,一旦有敌对势力(比如德国)利用芬兰作为跳板,列宁格勒这个重要的工业和政治中心,随时都可能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这让斯大林如鲠在喉,寝食难安。

于是,在1939年秋天(瓜分波兰、逼迫波罗的海三国签订互助条约之后),苏联向芬兰提出了一系列领土和安全要求,主要包括:

割让卡累利阿地峡的一部分领土给苏联,将苏芬边界向西北方向后推几十公里,以扩大列宁格勒的防御纵深。

将芬兰湾内的一些岛屿(如苏尔萨里岛)割让或租借给苏联,以加强苏联在波罗的海的军事存在。

将芬兰北部的雷巴契半岛的一部分割让给苏联。

允许苏联在芬兰西南部的汉科半岛建立海军基地,租期30年。

作为“补偿”,苏联也提出,可以将苏联境内东卡累利阿地区的一部分(面积比芬兰要割让的土地大不少,但大多是些鸟不拉屎的地盘)划给芬兰。

这些要求,在苏联看来,可能是“合理的”、“必要的”,是为了保障自身安全的“防御性”措施。但对芬兰来说,这简直是赤裸裸的领土勒索和主权侵犯!特别是卡累利阿地峡,那里不仅有芬兰经营多年的坚固防线(曼纳海姆防线),也是芬兰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区。汉科半岛更是扼守芬兰湾入口的战略要地。芬兰人觉得,一旦答应了这些条件,就等于把国家的脖子送到了苏联人手里,以后就得任人宰割了。

芬兰政府虽然也知道自己跟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实力悬殊,但他们骨子里那股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劲儿上来了!在外交元老巴锡基维和后来的战时领袖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元帅等人的主导下,芬兰政府虽然也进行了多轮谈判,表示愿意在某些次要问题上做出让步,但在核心的领土和主权问题上,寸步不让!

谈判,最终破裂了。

斯大林一看,软的不行,那就只能来硬的了!他可能觉得,芬兰这么个弹丸小国,人口不过三四百万,军队也就十几万人,武器装备更是简陋不堪,跟苏联红军比起来,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只要红军大兵一到,芬兰人还不乖乖地举手投降?他甚至可能都没把芬兰当成一个真正的对手,觉得这不过是一场“武装游行”,顶多几周就能解决战斗。

为了给动武找个借口,苏联方面还自导自演了一出“苦肉计”。1939年11月26日,苏联宣称,在靠近苏芬边境的麦尼拉村遭到了来自芬兰方面的炮击,有数名苏军士兵伤亡。这就是所谓的“麦尼拉炮击事件”。芬兰方面坚决否认是自己开的炮,并要求双方联合调查。但苏联根本不给芬兰辩解的机会,立刻以此为借口,宣布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11月30日,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苏联红军兵分几路,向芬兰发动了全面进攻!“冬季战争”正式爆发!战争初期,苏联红军的指挥官们,和斯大林一样,都充满了盲目的乐观。他们以为,凭借着在飞机、坦克、大炮和兵力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可以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迅速击溃芬兰军队,几天之内就能在赫尔辛基检阅部队。

然而,现实却狠狠地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芬兰军队虽然人少枪破,但他们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战争爆发时,正是芬兰酷寒的冬季。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深可及膝的积雪,对习惯了在温暖地区作战、准备不足的苏军来说,简直是噩梦!苏军的坦克、汽车在雪地里寸步难行,士兵冻伤严重,武器装备也经常失灵。而芬兰士兵则穿着白色的伪装服,踩着滑雪板,在林海雪原中来去如风,如鱼得水。

地利:芬兰的地形,湖泊、森林、沼泽密布,道路稀少,根本不适合苏军那种大规模、机械化的集团作战。而芬兰军队则巧妙地利用地形,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尤其是在卡累利阿地峡的“曼纳海姆防线”),层层设防,节节抵抗。

人和:面对强大的侵略者,芬兰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保家卫国的战斗意志极其顽强!他们熟悉地形,擅长滑雪和射击,每个人都成了保卫家园的战士。芬兰军队还创造性地运用了“莫洛托夫鸡尾酒”(就是土制燃烧瓶,据说名字就是为了讽刺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的)等简易武器,给苏军坦克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更让苏军头疼的是芬兰狙击手,他们穿着白色伪装服,神出鬼没,枪法精准,给苏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人员伤亡,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号称“白色死神”的西蒙·海耶,据说他一个人就干掉了五百多个苏军!

芬兰军队还发明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战术,专门对付苏军那种沿着狭窄公路行军的纵队——那就是着名的“柴堆战术”。他们先用小股部队袭扰苏军行军纵队的两翼和后方,切断其补给线,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将苏军分割包围成一个个孤立的“柴堆”,再逐个歼灭。被围困在冰天雪地里的苏军,缺衣少食,弹尽粮绝,最终往往只能在绝望中被消灭或俘虏。

苏军的进攻,在芬兰军队的顽强抵抗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遭到了灾难性的失败!尤其是在战争初期的几个星期里,红军损失极其惨重,伤亡人数触目惊心,武器装备也丢弃无数。那些曾经在演习场上耀武扬威的红军指挥官们,在芬兰的雪原上,被芬兰的“蚊子”(芬兰人对那些神出鬼没的小股游击部队的戏称)给叮得满头包,狼狈不堪。

苏联红军在冬季战争中的拙劣表现,震惊了全世界!人们原以为,这个拥有数百万大军、号称“红色巨人”的苏联,对付一个小小的芬兰,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结果却打成了这个熊样!这不仅让苏联的国际声望一落千丈(国际联盟甚至因此开除了苏联的会籍),更让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对苏联红军的真实战斗力产生了严重的高估。

当然,斯大林也不是傻子。战争初期的惨败,让他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撤换了指挥不力的前线将领(比如伏罗希洛夫就被解除了部分指挥权),任命了更有能力的谢苗·铁木辛哥元帅接管指挥。同时,苏联也开始认真起来,调集了更多的兵力(总兵力增加到近百万),集中了更强大的炮火和空军力量,改变了战术打法,不再盲目轻敌,而是稳扎稳打,重点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