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62章 白色风暴(第3页)

到了1940年2月,经过重新部署和充分准备的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对曼纳海姆防线发动了猛烈的攻势。这一次,苏军凭借着在炮火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突破了芬兰军队的防线。

芬兰虽然仍在顽强抵抗,但毕竟国小力微,资源有限,外援也基本指望不上(英法虽然口头上支持,但实际援助少得可怜)。面对苏军源源不断的攻势,芬兰知道,再打下去,国家就有可能彻底覆灭。

最终,在1940年3月12日,芬兰被迫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和平条约。根据条约:

芬兰被迫割让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拉多加湖西岸和北岸地区、芬兰湾内的一些岛屿、以及北部的雷巴契半岛的一部分。

芬兰还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期30年。

芬兰失去的领土,比苏联在战前谈判中要求的还要多!这场战争,芬兰虽然保住了国家的独立,但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那么,双方的伤亡情况如何呢?

苏联方面:据战后(苏联解体后)公布的相对可信的数据,苏军在冬季战争中阵亡、失踪、被俘的人数高达约12万至17万人(甚至有更高的估计),受伤人数更是多达20多万!此外,还损失了大量的坦克、飞机和各种武器装备。对于一个军事大国来说,在对付一个小国时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实在是令人汗颜。

芬兰方面:芬兰军队阵亡约2万5千人,受伤约4万多人。平民也有伤亡。虽然损失也很大,但相比苏联,芬兰人用较小的代价,给侵略者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这场持续了105天的“冬季战争”,最终以苏联的“惨胜”而告终。苏联虽然在领土上达到了最初的战略目标(甚至超额完成),但其军事声望却跌入了谷底。

冬季战争中红军的拙劣表现,像一盆冰水,狠狠地浇在了斯大林和苏联军事领导层的头上。他们终于(或者说,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刚刚经历过大清洗的苏联红军,其内部存在着多么严重的问题!

指挥员素质低下:大批富有经验的优秀指挥员在清洗中被杀害或关押,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虽然“政治可靠”但军事才能平庸、缺乏实战经验的“速成”干部。他们在战场上指挥僵硬,墨守成规,根本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复杂要求。

战术思想落后:红军的战术思想还停留在内战时期的“人海冲锋”阶段,对装甲兵、空军的协同作战,对冬季作战的特殊要求,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武器装备问题:虽然苏联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新式武器,但很多部队装备的还是老旧的武器,而且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冬季作战的特种装备(如白色伪装服、滑雪板、防冻润滑油等)也严重不足。

官僚主义和虚报浮夸:军队内部弥漫着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训练水平低下,战备松懈。为了迎合上级,虚报战绩、掩盖问题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痛定思痛,斯大林也知道,再这么下去,别说跟德国打了,恐怕连自身的安全都成问题。于是,在冬季战争结束后,他开始对红军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撤换庸才,启用干将:像铁木辛哥这样在冬季战争中表现出色的将领得到了重用。更重要的是,斯大林开始意识到,那些被他关进监狱或劳改营的“军事专家”和有经验的指挥员,可能比那些只会喊口号的“政治完人”更有用。于是,他开始下令,陆续释放了一批在押的、被认为“有价值”的红军军官。

这其中,就有一些日后在卫国战争中名声大噪的将领。比如罗科索夫斯基,这位未来的苏联元帅,波兰裔的红军将领,在1937年大清洗中被诬陷为“波兰和日本间谍”,遭到逮捕并受到严刑拷打(牙齿都被打掉了好几颗)。他在监狱里待了两年多,直到1940年3月,也就是苏芬战争刚刚结束、斯大林开始反思军队问题的时候,才在铁木辛哥等人的力保下被释放出来,并官复原职(虽然身上还背着“处分”)。还有像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这位在苏芬战争初期指挥第七集团军因表现不佳被撤职,战后虽然一度重新被启用,但在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又因为莫名其妙的“叛国罪”被逮捕,同样遭受了酷刑。幸运的是,战争的爆发让他很快就被释放出来,并被派往前线指挥作战,后来也成为了苏联元帅。

当然,这种“手软”和“释放”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完全是出于斯大林个人的实用主义考量,绝不意味着他对大清洗政策本身有任何的“忏悔”或“否定”。更多的人,则永远地消失在了古拉格的冰雪之中。

加强训练,改进战术:红军开始认真总结冬季战争的经验教训,加强部队的实战化训练,改进战术条令,重新重视诸兵种协同作战和冬季作战的特殊要求。

恢复军衔,整顿纪律:为了提升指挥员的权威和军队的正规化水平,1940年5月,苏军恢复了将官军衔制度(之前只有职务称呼),并加强了军队的纪律建设。

尽管采取了这些补救措施,但大清洗对红军造成的深层创伤,远非一朝一夕就能弥补的。指挥体系的断层,优秀人才的流失,以及军队内部弥漫的恐惧和不信任气氛,都将在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的战争中,让苏联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

但在这场苏芬战争的背后,有一个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