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天王星行动(第2页)
柏林高层的集体“梦游”:远在柏林的希特勒和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普遍认为苏军在经历了夏秋之际的惨重损失之后,已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根本无力再发动任何大规模的攻势。他们对前线将领关于“侧翼过于薄弱”的警告,置若罔闻,对后方的防御准备,也严重不足。
战役爆发:
11月19日:北翼的惊雷
清晨,在顿河大弯区的西北部,一片被冰霜和晨雾笼罩的原野上,苏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的数千门大炮,在同一瞬间,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怒吼!钢铁的风暴,夹杂着“喀秋莎”火箭炮那令人心悸的尖啸,铺天盖地地砸向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那单薄的防线。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毁灭性炮火准备之后,苏军的坦克集群,后面跟着潮水般的步兵,像一群从地狱里放出来的猛兽,冲向了被炸得七零八落的罗军阵地。
罗马尼亚部队,几乎是一触即溃!很多士兵甚至还没看清苏军坦克的影子,就丢下武器,争相向后逃跑。负责为他们提供支援的德军第48装甲军,虽然也进行了反击,但面对苏军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根本无法封堵那如同决堤洪水般的巨大突破口。
苏军的穿插部队,以日行30公里的惊人速度,向南、向东南方向猛插,目标直指顿河上的关键渡口——卡拉奇地区,准备从背后切断整个德国第6集团军的退路。
11月20日:南翼的同步突击
就在北翼的罗马尼亚人还在为了“谁跑得更快”而争论不休的时候,第二天,在斯大林格勒以南地区,叶廖缅科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也对当面的罗马尼亚第4军团,发动了同样的、毁灭性的进攻。
历史,再次重演。南翼的罗军防线,也同样在苏军猛烈的炮火和坦克冲击下,迅速土崩瓦解。苏军第4机械化军和第51集团军的装甲集群,像两把锋利的钢刀,迅速地从突破口向北推进,与从北面南下的友军遥相呼应。德军在南线仅有的少数装甲预备队(主要是第29摩托化步兵师),虽然也试图进行反击,但在苏军的绝对优势兵力和广阔的空白地带面前,很快就被分割包围,遭受重创。11月23日:合围圈在卡拉奇关闭
这一天,将是德国第6集团军的“审判日”。
在卡拉奇地区顿河大桥附近,从北面南下的苏军西南方面军的第26坦克军,与从南面北上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第4机械化军,胜利会师!
两把巨大的钢铁铁钳,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了一起!一个宽约50公里、深约40公里的巨大包围圈,就此形成!
德国第6集团军的全部,以及第4装甲集团军的大部,总计约22个师、超过25万(一说接近30万)德军官兵,就这样,被彻底地、严严实实地包围在了斯大林格勒市区及其西郊的这片冰冷土地上!
当晚,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用颤抖的手,向远在柏林的希特勒,发出了那封充满了绝望和不祥预感的电报:“我的元首,第6集团军已被包围……我们与后方的所有陆上联系,已被完全切断。”
德军反应:
保卢斯的告急电报,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狼穴”大本营里炸开了锅。
新任的陆军总参谋长库尔特·蔡茨勒将军,这位以务实和数据分析着称的将领,几乎是立刻就冲到了希特勒的地图前,他指着那不断被红笔圈起来的包围圈,焦急地陈述道:“我的元首,第6集团军每天至少需要700吨的补给才能维持最基本的作战和生存!而我们的空军,在目前的天气和苏军的防空火力下,根本不可能做到!唯一的生路,就是立刻下令保卢斯放弃重装备,向西南方向全速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的残部会合!”
然而,希特勒根本听不进这些理性的分析。他无法接受,他那战无不胜的第6集团军,竟然会被一群他认为已经“不堪一击”的苏联人给包了饺子!就在他与蔡茨勒激烈争吵、气氛降至冰点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断送了第6集团军最后的突围希望。他,就是德国空军司令、那个体型日益臃肿、生活纸醉金迷的“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
自打在不列颠空战中,把牛皮吹破、让德国空军损失惨重之后,戈林在希特勒心目中的地位,就一落千丈,基本上被边缘化了,天天除了倒腾他那些抢来的艺术品,就是琢磨着怎么穿更华丽的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