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11章 天王星行动(第3页)

现在,他觉得,一个重新赢回元首宠信、证明自己“宝刀未老”的机会来了!他拍着他那怀胎十月般的肚子,挺着胸脯,向希特勒打包票:“我的元首!请您放心!区区一个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何足挂齿!交给我强大的德国空军就行了!我向您保证,我们可以建立起一座‘空中桥梁’,每天向第6集团军空投至少500吨的补给!足够他们吃饱喝足,坚持到援军到来了!”

尽管在场的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等人提出了专业上的质疑,认为这在后勤和技术上根本不可能实现,但他们的声音,很快就被戈林的咆哮和希特勒的狂热所淹没。希特勒立刻抓住了戈林这根“救命稻草”,他需要一个理由,一个能支撑他那“绝不后退”的意志的理由。于是,他向保卢斯下达了那道致命的命令:“死守斯大林格勒!等待空军补给和援军解围!”

而在第6集团军的司令部里,保卢斯的参谋长阿图尔·施密特将军,这位曾经对突围抱有希望的将领,在接到元首的死命令后,态度也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他坚决地劝说保卢斯,必须服从元首的命令,任何违抗的行为都将是不可饶恕的背叛。他的这种“忠诚”,最终也彻底封死了第6集团军自救的最后一扇门。

“天王星行动”,在短短四天之内,就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辉煌的战略胜利。

苏军:成功地将德国第6集团军主力合围,收复了顿河两岸大片失地,彻底扭转了整个苏德战场的战略局面。在这场规模宏大的反攻中,苏军的伤亡总数约为42,000人,以相对较小的代价,换取了巨大的战略胜利。

德军:损失惨重。包围圈内,总计约275,000人(包括德军、罗马尼亚军以及其他仆从国部队)被困,其中大部分官兵已经在之前的巷战中伤亡或减员。

战争天平:第一次在东线战场上,如此清晰、也如此大幅度地,向着苏联一方倾斜。

德国陆军的第一次“灭顶之灾”:这是自普鲁士建军以来,德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一整个完整的集团军,在战场上被敌人成建制地包围。这在心理上,对一向以“战无不胜”自居的德国国防军,是毁灭性的打击,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苏军战术的成熟:“天王星行动”的成功,标志着苏联红军的作战艺术,已经从战争初期的“顽强防守”,成功地向着更高级的、强调“欺骗、机动、合围”的“主动进攻”阶段迈进。

内部矛盾的伏笔:保卢斯与希特勒之间关于“突围还是死守”的矛盾,为后来第6集团军的最终覆灭和保卢斯的投降,埋下了伏笔。而戈林的空投承诺,则让他彻底沦为了第三帝国的笑柄,也加剧了空军与陆军之间的不信任。

“东线的阿金库尔”:当“天王星行动”的胜利消息传到西方时,盟国的军事观察家们也为之震惊。他们将这场战役,比作是“东线战场上的阿金库尔时刻”(阿金库尔战役是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认为它标志着德国陆军神话的终结。

包围圈,在卡拉奇的顿河大桥上,严丝合缝地关闭了。

被困在斯大林格勒废墟之中的第6集团军官兵,在最初的几天里,可能还没有感到彻底的绝望。他们还在坚信,元首的援军,很快就会到来。

然而,伏尔加河上的补给线,已经彻底断绝;俄罗斯的严冬,正带着刺骨的寒风和漫天的飞雪,悄然而至。

而包围圈外的苏军,并没有急于向城内发动总攻。他们正在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的指挥下,在包围圈的外围,构筑起一道又一道、更加厚重、也更加坚固的“包围墙”,准备将这20多万德国官兵,活活地困死、饿死、冻死在这片冰冷的土地上。

保卢斯,这位曾经的德军上将,此刻还不会意识到,在几个月之后,他将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向敌人投降的陆军元帅。

围住,从来不是战争的终点;困死,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