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绝地营救(第3页)
几天之后,在东普鲁士的“狼穴”大本营,希特勒与他这位被成功“解救”出来的“老朋友”,举行了一次充满了尴尬和貌合神离的会晤。
眼前的墨索里尼,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罗马阳台上意气风发的“领袖”了。他神情呆滞,目光涣散,话语也支离破碎,像一个刚刚从一场大病中醒来的病人,充满了精神上的疲乏和对未来的迷茫。
而希特勒呢,虽然表面上还表现出“兄弟重逢”的热情,但内心深处,对这位“失败者”的鄙视和不信任,已经溢于言表。但他知道,墨索里尼这个“政治符号”,对他来说,还有最后的利用价值。
他像一个严厉的兄长一样,对着墨索里尼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劝他必须“振作起来”,“血债血偿”,回到意大利去,重新组织法西斯力量,向那些“背叛”了他的国王和巴多格里奥政府,进行复仇。
于是,在希特勒的亲自导演和德军的刺刀“保护”之下,1943年9月23日,一个名义上“独立”、实则完全是德国傀儡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在意大利北部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萨罗,宣告成立。
墨索里尼,再次出任“国家元首兼总理”。但这一次,他手中的权力,已经名存实亡。他的政府,完全受控于德国的军事和政治系统;他手下的军队,也大多是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忠诚度值得怀疑的法西斯残余部队。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与盟军作战,而是帮助德国人,在意大利北部,镇压日益壮大的意大利抵抗组织和游击队。
重回“政治舞台”的墨索里尼,也曾试图恢复他昔日的威望和权力。
他设立了“人民法庭”,在维罗纳对那些曾经在法西斯大委员会上投票反对他的“叛徒”(包括他自己的女婿,前外交部长齐亚诺),进行了缺席审判,并最终将其中的几位抓获并处决。
他发表了一系列慷慨激昂的广播演说,承诺要重建法西斯的经济体系,重新征召军队,与德国盟友并肩作战到底。
他甚至还煞有介事地宣布,要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化改革”,将工厂交给工人“自我管理”,试图以此来争取底层民众的支持。
但这一切,都只是徒劳的挣扎。
在意大利北部的普通百姓看来,这个所谓的“萨罗共和国”,不过是“德国人的皮影戏”,墨索里尼本人,也只是一个被希特勒牵在手里的、可悲的木偶。他们普遍对这个伪政权充满了敌视和鄙夷。
这个傀儡政权,更是可怜到了极点。它不仅只能控制意大利北部的一小部分地区,在国际上更是无人问津。就连德国的那些“盟友”们,也都不拿他当回事。比如芬兰,就压根儿不承认这个“萨罗共和国”的合法性;甚至连已经被德国接管的维希法国,也对这个昔日的“法西斯老大哥”投来了鄙夷的目光,拒绝给予任何形式的外交承认。墨索里尼,彻底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而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和各种抵抗组织的活动,则在意大利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猛烈。他们袭击德军的补给线,暗杀法西斯的官员,搞得德国占领军是焦头烂额,不得不抽调更多的精锐部队,来维持后方的“治安”。
墨索里尼本人,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那可悲的处境。他开始公开地向身边的人抱怨,甚至在一次采访中,无奈地承认:“我现在,不过是一位囚徒,一个被关在笼子里的象征而已。
“橡树行动”,从纯粹的军事战术层面上看,无疑是一次极其成功的、堪称完美的特种作战典范。它充分展现了斯科尔兹内个人的胆识和德国特种部队的精湛技艺,也在宣传上,为当时正处在战争颓势中的第三帝国,打了一针强心剂。
但是,从更高层面的战略角度来看,这场看似辉煌的胜利,却更像是一场得不偿失的、代价高昂的“政治秀”。
墨索里尼的“复辟”,并没有能够阻止意大利人民倒向盟军的潮流,也没有能够挽救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彻底失败。
恰恰相反,它使得意大利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血腥。意大利从此陷入了“南边是盟军,北边是德军和伪政权,中间还夹杂着各种游击队”的“内战”状态。
而希特勒,为了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萨罗共和国”,为了保住他在意大利的“脸面”,也不得不向这个“泥潭”之中,投入越来越多的兵力、资源和政治成本。意大利北部那崎岖的山地,也因此变成了一个牵制德军大量精锐部队的、新的“消耗性”战场。
可以说,“橡树行动”,更像是一场为了挽回法西斯“面子”而上演的宣传秀,它在战略上,并没有为德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反而增加了一个沉重的政治包袱。它用一场战术上的奇迹,掩盖了其在战略上的彻底失败。
在卡萨布兰卡的阳光与格兰萨索的冰雪之间,轴心国与同盟国的较量,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意大利,这个曾经的“轴心国二号玩家”,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接下来,盟军的兵锋,将直指意大利本土。一场围绕着罗马、卡西诺山、安齐奥等地的、更加残酷血腥的“意大利战役”,即将拉开它漫长而又折磨人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