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解放斯摩棱斯克(第2页)
第一线,是“牺牲品”和“眼睛”。这里只有少量的前哨和观察哨,以及精心伪装的雷区。他们的任务不是死守,而是在苏军发起进攻时,最大限度地暴露其主攻方向和兵力部署,然后呼叫后方炮火。
第二线,是真正的“屠宰场”。这里才是德军的主阵地,拥有坚固的掩体、密集的交叉火力网、大量的反坦克炮阵地,以及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师级机动预备队。
第三线,则是“铁拳”。这里部署着德军的装甲预备队和战略储备部队,他们的任务,是在苏军冲破前两道防线、精疲力竭之时,发动致命的反击,将被撕开的口子重新堵上。
克卢格元帅相信,苏军那种“大纵深齐头猛推”、在几百公里战线上同时施压的战术,在这样的防御体系面前,只会让自己兵力分散,最终在反复的拉锯中耗尽力量。他已经布好了陷阱,等待着苏联人一头撞上来。
在战役的头几天,苏军完全陷入了这种“突破-被反击-后退”的恶性循环。他们沿全线平均进攻,就等于主动将自己的兵力分散,非但没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反而给了德军无数个“打地鼠”般进行局部反击的机会。西方面军在8月头三周,伤亡率急剧攀升,但战线却像被钉住了一样,推进极其有限。
血的教训,让苏军总参谋部和前线指挥官们清醒地认识到:老办法不行了。那种依靠数量和意志的“齐头猛推”战术,面对德军成熟的深纵防御体系,已经变成了一场高效率的自杀。
惨淡的战果和惊人的伤亡报告,雪片般地飞向莫斯科。苏军总参谋部立刻召开紧急会议,严厉批评了前线指挥员中普遍存在的“一次性推进”和“速胜”的急躁倾向,要求必须“以最小代价,逐步消耗敌人”。
正是在这次战略反思中,一种全新的、后来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战术思想,被正式确立下来。而这个思想的背后,是苏军从斯大林格勒战役以来,用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
斯大林格勒的“天王星行动”,就是苏军“体系化作战”的雏形。当时,苏军并没有全线平推,而是集中了绝对优势的火力和兵力,在几个极其狭窄的地段上,一举突破了罗马尼亚军队守卫的薄弱防线,从而完成了对德军第6集团军的世纪大包围。
现在,斯摩棱斯克前线的将领们,要将这种经验,进行系统化和普及化。
据战后一些将领的回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的朱可夫元帅,在听取西方面军司令索科洛夫斯基的汇报时,用一个极为生动的比喻,点明了新的战术核心。他指着地图说:
“不要试图一口吃掉整座城墙,那会崩掉你们的牙齿。要先咬下一块,用你们全部的力量,把这一块嚼烂了,咽下去,然后再去咬下一块。”
这句“咬一口,嚼烂了再咽下去”,后来被许多苏军指挥官写进了自己的战术笔记,并迅速成为苏军在1943至1944年所有攻势的核心指导思想。
它的核心,就是“分段突破”和“逐次消耗”。苏军不再追求华丽的大纵深突破,而是像一个耐心的石匠,用凿子和锤子,一次又一次地敲击德军防线的同一个点,直到它出现裂痕,然后彻底崩塌。
与此相配套的,是夜战战术的全面普及。夜战,同样是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战和冬季攻势中被证明极为有效的战术。它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德军白天的空中优势,并使其精心组织的火力网效率大打折扣。
而1943年的夜战,也早已不是“摸黑混战”。苏联的军工体系,在此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量的侦察兵开始配备带夜用瞄具的步枪,炮兵也装备了更先进的照明弹和信号弹,用于在夜间指示目标。甚至在一小部分t-34坦克上,还安装了红外夜视设备的简化试验版——主要是大功率的红外探照灯配合简单的观测器。
所以,斯摩棱斯克前线的战术转变,并非临时起意,而是苏军在经历了两年血战后,从战略思维、实战经验到工业技术的一次全面升级。
从8月下旬开始,斯摩棱斯克前线的画风,完全变了。
苏军不再发动大规模的白昼进攻。白天,整个战线相对沉寂,只有双方的炮兵在进行零星的对射。但一到夜晚,苏军的阵地就“活”了过来。
无数个精干的侦察小组和突击工兵,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地渗透到德军阵地前沿,剪断铁丝网、排除地雷、摸掉德军的观察哨。紧接着,在一个经过精心选择的、宽度不过一两公里的狭窄地段上,苏军会集中数百门火炮,进行短暂而猛烈的急袭。
炮击过后,一个加强营或一个团的兵力,会在坦克的支援下,发动突袭。他们的目标,不是向前推进多少公里,而仅仅是攻占德军防御体系中的某一个村庄,或某一个高地。一旦得手,他们不顾一切地挖掘工事,布置反坦克炮,准备迎接德军必然到来的反击。
天亮之后,德军的反击如期而至。但此时,苏军已经在这里构筑了稳固的阵地,并调集了强大的炮火进行支援。德军的反击部队,不得不在自己曾经的阵地上,与以逸待劳的苏军,进行一场血腥的消耗战。
日复一日,周复一周。苏军就用这种“咬一口”的战术,不断地蚕食、消耗着德军的有生力量。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补给本就困难,在这样无休止的、高强度的消耗战中,他们的兵力和装备,像冰块一样,在慢慢地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