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解放斯摩棱斯克(第3页)
到9月中旬,克卢格元帅惊恐地发现,他的防线,已经被苏军“啃”得千疮百孔。尤其是在北翼,加里宁方面军的牵制性进攻,迫使他不得不将最后的预备队派去增援。而这个调动,终于让斯摩棱斯克正面的防线,出现了无法弥补的巨大裂痕。
在苏军以惊人的毅力和不计成本的伤亡,一点点地“磨”着德军防线的同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内部,也开始出现了危机。
克卢格元帅最头疼的问题,是补给。由于南线战场的崩溃,大量的物资和兵员都被优先送往乌克兰,中央集团军群的补给被一再削减。前线的炮弹需要限量供应,损坏的坦克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士兵们甚至开始面临口粮短缺的困境。德国空军的支援也日益减弱,他们已经无法再像过去那样,为地面部队提供可靠的空中掩护。
到9月初,战局的天平,终于开始向苏军倾斜。在北翼,叶廖缅科的加里宁方面军牵制性进攻取得了成功,迫使克卢格不得不从中央地段,抽调本就捉襟见肘的预备队,去堵北方的窟窿。
这个调动,虽然暂时稳住了北线,却让中央的防线,出现了致命的松动。索科洛夫斯基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9月15日,在经过了近一个月的“碾磨”之后,苏军在斯摩棱斯克至罗斯拉夫尔一线,集结了前所未有的炮兵力量。
一声令下,万炮齐鸣。这一次,苏军的炮火不再是漫无目的地覆盖,而是根据侦察兵和游击队提供的情报,对德军的指挥所、炮兵阵地和后勤仓库,进行了毁灭性的精确打击。
德军第9集团军的指挥体系,在炮击中陷入了一片混乱。许多前线部队,在长达数小时的时间里,都无法与自己的上级取得任何联系。
炮击过后,苏军的步兵和坦克,发起了总攻。
失去了统一指挥的德军部队,再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一些部队在苏军的猛攻下,被迫擅自弃守阵地,向后方溃退,而这种局部的溃退,很快就像瘟疫一样,蔓延到了整个战线。
苏军的步坦协同战术,在此时发挥了巨大的威力。t-34坦克负责在前方吸引和压制德军的火力点,步兵则紧随其后,利用坦克的掩护,逐个清理德军的散兵坑和机枪阵地。
斯摩棱斯克外围那些曾经让苏军流尽了血的村庄和城镇,此刻,一个接一个地被苏军攻克。德军的“东方壁垒”,终于出现了大面积的崩塌。
9月25日,在突破了外围防线后,索科洛夫斯基的部队,终于杀入了斯摩棱斯克城区。克卢格元帅知道,这座城市已经守不住了。为了避免部队被全歼,他下令部队开始向西,朝着白俄罗斯边境的奥尔沙防线,进行总撤退。
然而,在撤退之前,德军执行了一项极其残酷的命令——“焦土政策”。
在撤离的最后几天里,德军的工兵部队,系统性地对斯摩棱斯克进行了彻底的破坏。他们炸毁了城里所有的工厂、桥梁、铁路和发电站;烧毁了所有的粮仓和农场;甚至向水井里投毒。城市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建筑,都在爆炸和火焰中,变成了一片瓦砾。他们要留给苏联人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片毫无价值的、无法利用的废墟。
10月2日,当苏军最终完全控制斯摩棱斯克时,他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地狱般的景象。
胜利的喜悦,被眼前满目疮痍的景象,冲淡了许多。但无论如何,胜利就是胜利。斯摩棱斯克的解放,意味着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被整体向西击退了近250公里,退回到了白俄罗斯的边境。
那个曾经在1941年夏天,见证了德军闪电战辉煌、并作为其进攻莫斯科最重要跳板的城市,如今,又见证了他们的败退。
斯摩棱斯克攻势,在苏德战争史上,或许不如库尔斯克或斯大林格勒那样充满了戏剧性的传奇色彩。它没有惊心动魄的坦克对决,也没有气势恢宏的大包围。它更像是一场艰苦、沉闷、充满了鲜血和汗水的“攻城战”。
但它的战略意义,却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场伟大的胜利。
据战后统计,在这场持续了近两个月的攻势中,苏军虽然付出了伤亡约25万人的惨重代价,损失坦克上千辆,但也成功地歼灭和重创了德军约16万至18万人,使其彻底丧失了反击能力。
最重要的是,苏军收复了西俄罗斯这片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为未来解放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奠定了一个完美的出发基地。德军再也没有了威胁莫斯科的跳板,首都莫斯科的安全,从此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
中央集团军群,这个曾经让苏联人闻之色变的强大军事集团,在失去了斯摩棱斯克这个立足阵地后,只能转入全面的、被动的战略防御。
镜头,落在那些正朝着白俄罗斯方向退却的德军部队残影上。士兵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迷茫。他们的身后,是斯摩棱斯克的废墟;他们的前方,是茫茫的沼泽和森林。
斯摩棱斯克战役的结束,标志着整个东线战场,都已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全面退潮。在南线,第聂伯河沿岸的德军防线,正在苏军的猛攻下,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崩溃。德军的南北两翼,已经难以再为中央提供任何支撑。
整个东线,如同一座巨大的堤坝,在中央和南方都出现了巨大的决口之后,崩溃,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