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德黑兰的交易(第2页)
潜台词解读:丘吉尔的这番话,听起来非常大度,但实际上是一次巧妙的外交试探。他主动提及“出海口”,一方面是向斯大林示好,另一方面,也是想将话题从斯大林刚刚提出的、具体而敏感的“远东利益”,引向一个更宽泛、也更符合英国利益的领域——比如,地中海。他想看看斯大林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斯大林立刻接住了丘吉尔抛来的球,并用一个犀利的反击,将皮球踢了回去。
斯大林:“既然丘吉尔先生提到了这个问题,那我想顺便问一下,英国对土耳其海峡(达达尼尔海峡)现行的制度,有什么看法?既然英国现在不反对我们获得出海口的通道,那我们是否可以,放宽《蒙特勒公约》对土耳其海峡的军事通行限制呢?”
潜台词解读:这是斯大林一次教科书级别的外交反击。他瞬间就将丘吉尔那句模糊的、礼节性的客套话,变成了一个具体而尖锐的、直指英国核心利益的难题。土耳其海峡,是俄罗斯黑海舰队进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历来是英俄博弈的焦点。斯大林的意思很明确:“首相先生,您是只愿意说说漂亮话,还是准备拿出点真金白银的实际利益来?”
丘吉尔显然没有料到斯大林会如此直接,他立刻感受到了压力,开始巧妙地闪避。
丘吉尔:(沉吟片刻)“英国现在,对俄国通向暖水港,并没有异议。不过……目前我们正在设法,让土耳其加入到我们的阵营中来共同作战,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战时,还是先不急于处理为好。”
潜台词解读:丘吉尔迅速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借口——“战时需要,团结土耳其”。他既没有直接拒绝斯大林,又成功地将这个烫手的山芋,推到了“战后再说”的篮子里。这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名老牌帝国政治家的圆滑。
斯大林见状,也不再紧逼,而是云淡风轻地将话题收了回来,但他又不动声色地,用历史敲打了丘吉尔一下。
斯大林:“不急,我们以后再讨论。我只是随口一问。”(话锋一转,带点嘲讽的意味)“不过我想起来,当年的罗斯福勋爵(指19世纪主张遏制俄国扩张的英国前外交大臣),可不是这么想的啊。”
丘吉尔:(哈哈大笑)“确实,确实。不过那时候,我们彼此并非盟友嘛。时代不同了,现在我们是并肩战斗的兄弟!”
潜台词解读:斯大林用历史旧事,再次提醒丘吉尔:历史上,英国可是一直在堵截俄国的出海口。他是在暗示,“我可没那么容易相信你们的漂亮话。” 而丘吉尔则用大笑和“今非昔比”的说法,巧妙地将这段尴尬的历史一笔带过。
就在这时,一直在一旁观察的罗斯福,恰到好处地介入了。他将话题,引向了一个更具建设性,也更符合他自己理念的方向。
罗斯福:“说到出海口,我之前和斯大林元帅讨论过波罗的海的出路问题。我有一个设想,我们可以把德国的不来梅、汉堡、吕贝克这几个旧汉萨同盟的港口,设为国际自由港,并将基尔运河置于国际保障之下,以保证世界各国的自由航行。”
潜台词解读:罗斯福此举,一石三鸟。第一,他将话题从敏感的英苏地中海博弈,转移到了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问题上,避免了盟友间的直接冲突。第二,他提出了“国际共管”和“自由港”这个新概念,这正是他战后世界新秩序构想的一部分。第三,他也是在向斯大林暗示,他有办法,通过“国际化”的模式,来解决苏联的出海口问题。
斯大林对这个提议,表示了赞许,但他立刻又将话题,拉回到了他最关心的核心利益上。
斯大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话锋再次一转)“那么,俄国在远东,能得到什么呢?”
潜台词解读:斯大林再一次展现了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谈判风格。他对罗斯福的宏大构想表示欣赏,但他更关心的是,自己能拿到手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他等于是在对罗斯福说:“总统先生,您那些关于德国的宏伟蓝图很好,但现在,我们还是先来谈谈我的‘价码’吧。”
此时,罗斯福终于抛出了他为斯大林准备的解决方案。
罗斯福:“我在想,也许‘自由港’的主张,同样也适用于远东。比如说,大连,就是一种可能。”
潜台词解读:这是罗斯福试图在“满足苏联要求”和“尊重中国主权”之间,找到的一个平衡点。他希望用“国际共管的自由港”这个名义,来包装苏联在大连的实际使用权,这样,既能给斯大林一个交代,在名义上,又不算直接割让中国的领土。
斯大林,这位洞悉人心的现实主义者,立刻就看穿了这层包装纸下的真实意图。他故作迟疑地,提出了一个看似在为中国着想的问题。
斯大林:(略显迟疑地)“我可不认为,中国人会喜欢这样的方案。”
潜台词解读:这是整段对话中,最为精妙和讽刺的一句话。斯大林当然不是真的在关心中国人的感受。他这么说,实际上是在向罗斯福施压,他在问:“总统先生,您这个方案,虽然听起来不错,但您有把握,能让中国,接受这个安排吗?”他这是在逼迫罗斯福,就“是否会牺牲中国利益”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表态。
罗斯福,为了得到苏联出兵这个巨大的战略利益,最终还是给出了斯大林想要的答案。
罗斯福:“如果是在国际保障之下,设立一个自由港,我想,中国方面,会同意的。”
斯大林:(露出满意的笑容)“那就不坏。”
潜台词解读:“国际保障”意思是要是中国不同意的话交给我,我去跟中国说。罗斯福说出“中国会同意”时,这个交易,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斯大林的笑容,是他对自己在这场谈判中,大获全胜的最好注脚。他不仅得到了出海口的实际利益,还得到了美国总统亲自背书的、让中国接受这一事实的承诺。
就这样,在德黑兰,在温暖的会议室里,在没有一个中国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关于中国领土和主权的未来,被几位巨头,在几句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中,悄然地决定了。
这不得不说,是历史深处的一种巨大的悲哀。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参与国,作为在“四强”名义下,与美英苏平起平坐的盟友,在付出了长达十余年、伤亡数千万人的巨大牺牲之后,其自身的领土主权,最终,却仍然成为了大国之间,为了换取各自战略利益,而被讨价还价的筹码。
德黑兰的这场交易,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冰冷的国际政治现实——所谓的“主权”和“道义”,在赤裸裸的“实力”和“国家利益”面前,往往显得不堪一击。而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它的命运,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由自己完全掌控。
3.波兰边界问题——地图上的“平移”与小国的悲歌
在德黑兰会议上,波兰问题,成为了最棘手,也最能体现大国政治残酷性的议题之一。
丘吉尔在会上,郑重其事地提醒大家:“英国人民,是为了保卫波兰,才对德国宣战的。我们不能,也绝不会,忽视这一点。”他强调,英国有道义上的责任,来确保波兰的利益,不被随意地出卖。
然而,在斯大林强大的地缘政治现实面前,这种“道义”,显得苍白而无力。
斯大林对波兰的立场,简单而坚定:战后的波兰,必须是一个对苏联友好,且疆界在他可以接受范围之内的国家。 他首次在三巨头面前,明确地提出,战后波兰的东部边界,必须以1939年苏德瓜分波兰时,苏联占领的那条线为基础。这条线,与1920年由英国外交大臣寇松提议的“寇松线”,基本重合。
英国外相艾登,当即插话提醒:“元帅阁下,您说的那条1939年的边界,不就是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线吗?”
斯大林冷冷一笑:“你愿意叫它什么都行。在我们苏联看来,那条线,是公正的。”
丘吉尔和罗斯福,都深知,如果完全按照斯大林的要求,那就意味着,波兰将永久地失去其东部,相当于三分之一的国土,包括利沃夫这样的历史名城。这是设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绝对无法接受的。
然而,他们也同样明白,苏联红军,即将用鲜血,去解放和占领这些地区。现实,不容挑战。
于是,丘吉尔,这位精于算计的政治家,提出了一个堪称“天才”也堪称“冷酷”的折中构想。他指着桌上的欧洲地图,对斯大林说:“既然波兰在东边,要按寇松线,让出大片的土地,那不如,就让她在西边,从德国那里,拿回一些补偿好了。”
他建议,将波兰的版图,在地图上,整体向西“平移”。波兰可以从战败的德国那里,获得等量的领土补偿,包括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地区,并将西部的边界,一直推进到奥得河。
这个提议,正中斯大林的下怀。他当即表示,苏联没有想占有波兰人口为主的地区,只要边界定在寇松线,波兰人在别处,可以得到扩大的领土。
在长达数小时的唇枪舌剑之后,波兰未来的疆界,在德黑兰,被三巨头大致勾勒了出来:东边,以寇松线为界;西边,则推进到奥得河。
而作为交换,斯大林也抛出了他的另一个要求:将东普鲁士北部的港口城市——哥尼斯堡(即今天的加里宁格勒),划归苏联。丘吉尔和罗斯福,对此也未表示反对。
在一次与斯大林的秘密会晤中,罗斯福更是向斯大林坦陈了他的“苦衷”。他说:“在美国,有六、七百万波兰裔的选民。作为一个讲求实际的政治家,我可不想在明年的大选中,失去他们的选票。”他表示,自己私下里,完全赞同斯大林关于波兰疆界东移的观点,但在大选之前,他不能公开参与这方面的任何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