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44章 德黑兰的交易(第3页)

斯大林听后一笑,表示理解。

就这样,在德黑兰,在没有一个波兰人代表在场的情况下,波兰的国界,被三位巨头,在地图上,重新画了一遍。这个国家的命运,再一次,成为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4.“联合国”的构想——“四大警察”与世界之盾

在德黑兰,当关于德国的命运、波兰的疆界和远东的交易,这些看得见的、充满了血与土味道的议题被一一敲定之后,一个更为宏大,也更为抽象的议题,浮出了水面——如何构建一个能够确保战后世界长久和平的国际组织。

这可以说是“联合国”概念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高层会晤。而推动这个议题的,正是怀揣着理想主义和全球视野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在会议召开之前,一个重要的铺垫已经完成: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国外长在莫斯科签署了《四国宣言》,其中明确呼吁,战后应建立一个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有了这个基础,罗斯福希望在德黑兰,能与斯大林和丘吉尔,就这个未来组织的具体形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在一次会议的间隙,罗斯福私下邀请斯大林,来到他下榻的苏联大使馆的房间里。这里没有丘吉尔在场,气氛显得更为私密和坦率。罗斯福神情颇为兴奋,他向斯大林描述起自己脑海中那个宏伟的“世界组织三部曲”构想:一个由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组成的大会,作为讨论平台;一个由少数大国组成的执行委员会,负责处理具体事务;以及一个由这几个最强大的国家担当“世界警察”职责的执法机构。

这个构想的核心,就是“四个警察”——由中、美、英、苏四个大国,来共同主导战后世界秩序。

然而,正是在这次关于未来世界和平框架的讨论中,一场关于“谁才是真正玩家”的、更为深刻的权力对话,悄然展开了。

一场关于“中国”的私下交底

罗斯福将声音压低,用一种近乎耳语的、推心置腹的语气,开启了话题。

罗斯福:“我想和您(斯大林)谈谈中国的问题。丘吉尔和我,都希望能够加入对日作战,并在战后,作为‘四警察’之一,来维持远东的和平。但是,我知道您对中国的看法……”

潜台词解读:罗斯福的开场,充满了高超的外交艺术。他主动提及“中国问题”,并摆出一副“我知道这事儿让您为难,咱们私下里说说心里话”的姿态。这实际上是在向斯大林示好,表明他理解斯大林对当时积贫积弱、内部纷争不断的中国,并不真正看重。他将“四警察”的构想,包装成一个需要斯大林“理解”和“支持”的、带有政治考量的安排,而不是一个强加于人的决定。这为接下来的“交底”,铺平了道路。

斯大林的回答,则是一如既往地直接和务实,毫不掩饰他对实力原则的信奉。

斯大林:“坦率地讲,中国和苏联,现在并没有共同的敌人。把中国拉入我们三巨头的谈判,没有实际的必要。之前在讨论安排四国首脑会议地点时,我就已经明确表示了,德黑兰的会谈,应该只是我们三国政府首脑之间的事,应当完全排斥任何其他国家的代表参加。”

潜台词解读:斯大林的这番话,翻译过来就是:“总统先生,咱们就别绕圈子了。在我眼里,中国根本不够格坐在这张牌桌上。”他直接否定了中国在当时作为“世界级玩家”的实际价值,并重申了他只认可“三巨头”核心圈的立场。这不仅是他对中国实力的蔑视,更是他对罗斯福将中国抬到“四强”地位这一做法的根本性不认同。他是在提醒罗斯福,不要被那些政治上的“名分”,模糊了真正的权力核心。

面对斯大林的直白,罗斯福并没有反驳,反而顺着他的话,说出了一段更为关键的、揭示了“四强”真相的“心里话”。

罗斯福:“我完全理解您的顾虑。中国的确在对德战争中,没有直接的贡献。不过,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我们在公开的场合,还是要让中国‘列席’一些重要场合的,比如之前的开罗会议,我们就把蒋介石请来了。但是,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由我们三个人来决定,这一点,我非常清楚。”

潜台词解读:这,是整段对话中,最核心的一句。罗斯福在这里,向斯大林做出了一个心照不宣的、极其重要的承诺。他等于是在告诉斯大林:“元帅阁下,您放心。所谓的‘四强’,或者说‘四个警察’,那更多的是一个给世界看的‘门面’。中国,只是一个为了政治正确和战后亚洲布局,而被我们扶上台的‘荣誉成员’。真正决定世界命运的,还是咱们这个‘三巨头俱乐部’。在密室里,拍板的,永远只有我们三个人。” 这番话,彻底打消了斯大林的顾虑,让他明白,罗斯福的“四警察”构想,并不会挑战“三巨头”的绝对主导权。

斯大林得到了他想要的保证,于是,他顺水推舟地,将话题引向了他更关心的权力分配问题。

斯大林:“只要对中国的安排,不损害到苏联的利益,我们是不会反对的。但我更关注的是,在未来的这个世界组织中,我们三大国,如何来确保我们的主导权。”

潜台词解读:斯大林的意思是:“好吧,既然中国的角色只是个摆设,那我就不纠结了。现在,我们来谈谈正事——在这个新组织里,我们三家,如何分工,如何确保我们的权力,不受那些小国的干扰?”

罗斯福立刻就他那个“三层结构”的联合国构想,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并再次强调了“三巨头私下协调”的重要性。

罗斯福:“这个在上一场三方会上,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我认为,可以在联合国的架构下,由美、英、苏、中组成一个执行委员会(即安理会雏形)来承担主要责任。但同时,我们三国,私下里要经常交换意见,形成共识之后,再通过那个世界组织,去实施。”

潜台词解读:罗斯福在这里,进一步描绘了未来联合国的运作模式——一个公开的、民主的讨论平台(大会),和一个由大国主导的、拥有实际权力的核心(安理会)。而在这个核心之中,还有一个更核心的、看不见的决策圈,那就是美、英、苏“三巨头”的私下协调机制。这套“公开场合讲规则,私下密室定决策”的模式,既满足了世界各国对平等参与的期望,又确保了超级大国的绝对主导地位,这让斯大林感到非常满意。

在就未来世界组织的权力核心达成默契之后,斯大林立刻又将话题,拉回到了他最关心的、具体的远东利益问题上。

斯大林:“好的。再有就是远东的具体利益问题。昨天午餐时,我们谈到大连设为自由港,苏联获得暖水港出海口等等。我想重申,苏联在远东的要求,我们会在战胜日本之后,再正式提出,现在不急。”

罗斯福:(笑着说)“完全明白。昨天,我们已经抢先替中国人,‘同意’了一个自由港的方案了。如果中国方面有任何疑虑,我会亲自去说服的。”

斯大林:(也笑了起来)“那就好。总之,我们之间的默契,很重要。”

潜台词解读:这段对话,将大国政治的残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斯大林再次确认远东利益时,罗斯福用一个近乎玩笑的口吻,说出了“我们已经替中国人同意了”这句话。这表明,在中国缺席的情况下,关于中国领土主权的交易,已经被两位巨头,当作一个既成事实,轻松地敲定了。而斯大林最后那句“我们之间的默契很重要”,则为这场私下交易,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个“默契”,就是指:在公开场合,大家要维护“四强”的团结和中国的面子;但在私下里,一切都由我们三巨头,根据实力和利益,来拍板决定。

德黑兰的这场私下会晤,为我们揭示了未来联合国,乃至整个战后世界秩序构建的两个层面:一个,是公开的、写在《联合国宪章》里的“门面”;另一个,则是隐藏在幕后的、由超级大国主导的“密室”。

在“门面”上,中国被尊为“四强”之一,拥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参与决定世界大事。这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换来的、之无愧的荣誉和地位。

但在“密室”里,真正的权力,却始终掌握在美、英、苏三巨头的手中。中国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罗斯福出于其全球战略布局的需要,而“扶持”起来的。在涉及到真正的核心利益时,中国的声音,往往是微弱的,甚至是被“代表”的。

德黑兰会议,为联合国的诞生,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它确立了“大国一致”这一核心原则,也奠定了战后世界,由几个超级大国主导的基本格局。这个格局,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既维持了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和平,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引发了无数的地区冲突和冷战的阴云。

而这一切,都始于德黑兰的那个冬日,始于三位巨头,在地图前,对这个世界的未来,所进行的那些充满了智慧、交易、理想与冷酷的规划。

德黑兰会议,在表面上的一片祥和与团结中,落下了帷幕。

关于第二战场的开辟,达成了协议;关于如何处置德国,形成了共识;关于苏联对日作战,完成了交易;关于波兰的未来,画好了蓝图;甚至连未来联合国的雏形,也已悄然构建。

三巨头,似乎在短短几天之内,就为整个战后世界,规划好了一切。然而,在这些看似完美的协议和共识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分歧、矛盾和尚未解决的难题。这些在德黑兰埋下的种子,在未来的岁月里,又将如何生根、发芽,并最终塑造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