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血色珊瑚礁(第3页)
天亮后,美军开始了最后的清剿工作。
当天下午1点30分,朱利安·史密斯少将正式宣布:贝蒂欧岛,已全部肃清。
在近4800名日军守军中,只有17名日本士兵和129名朝鲜劳工,选择投降。其余的人,全部战死。
这场持续了76个小时的战斗,结束了。
塔拉瓦被攻占了。但当硝烟散尽,美军清点伤亡时,一串串冰冷的数字,震惊了整个美国。
海军陆战队第二师,在短短76个小时内,阵亡超过1000人,受伤超过2000人,总伤亡人数超过3000人,减员近三分之一。
在塔拉瓦外海,护航航母“利斯康湾”号,被日军潜艇击沉,舰上644名官兵遇难,成为美国海军在战争中,单艘舰船阵亡人数最多的损失之一。
总计,为了攻占这个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的小岛,美军付出了超过1700人阵亡的代价。
战后,一部名为《与陆战队在塔拉瓦》的纪录片,在美国国内公映。这部由战地摄影师拍摄的影片,没有回避任何血腥的镜头。堆积在海滩上的尸体,在海水中沉浮的遗骸,被炸毁的碉堡……战争的真实残酷,第一次如此直观地、大规模地展现在了美国民众面前。
人们在震惊和悲痛中,开始质问:为了这么一粒沙,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值得吗?
这次战役在美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舆论影响,为了避免此后事件再次发生,也为了平息舆论,塔拉瓦战役结束后不久,切斯特·尼米兹上将亲自搭乘舰艇抵达贝蒂欧环礁,登上岛屿视察。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他是太平洋战区的最高统帅,亲赴战场极为罕见。
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有三点:
1.第一手了解作战情况:
尼米兹非常清楚纸面报告不如亲眼所见。他在海军陆战队指挥官朱利安·史密斯少将陪同下,走过滩头,巡视了被炸平的日军碉堡、防御工事,以及遍地的弹坑。他特意去看了潮汐线,看那些卡在浅滩的登陆艇。
2.慰问官兵和收集意见:
他找陆战队官兵、小队长甚至伤兵交谈,详细询问登陆遭遇的困难,特别关注几个核心问题:
炮火准备是否足够?
潮汐预报和登陆艇性能为何出问题?
部队下船后的指挥通信如何?
船舰火力支援和滩头进攻是否衔接良好?
3.总结战术教训:
尼米兹在现场看完后,当场跟随行参谋说了一句后来经常被引用的话:
”我们绝不能再为任何一个岛屿,付出这样的代价。”
回舰后,他立即召集了指挥官们,进行了面对面的总结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他把塔拉瓦的主要问题分为四条:
这场惨胜,带来了深刻的战术反思:
1.火力准备与摧毁性打击
之前美军对两栖登陆的认识是“压制炮火”,只要在部队登陆时遏制敌人火力就算完成任务。但塔拉瓦证明,这远远不够。日军的钢筋混凝土掩体经受住了密集炮击,等登陆部队上岸后,敌人的机枪和迫击炮几乎完好无损地恢复了火力。
战后,太平洋舰队下令修订火力标准,明确提出:
登陆前必须实施“系统性歼灭打击”,将滩头和后方防御体系彻底夷平。
从此,美军在后续的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硫磺岛登陆战中,常常要持续数天乃至数周的航空和舰炮饱和式轰炸,确保“彻底摧毁”而不是“部分压制”。
2.登陆载具与火力支援
塔拉瓦证明,普通的登陆艇在低潮时根本无法越过珊瑚礁,成批士兵只能跳下船,趟着深水徒步向岸推进,变成日军火力的活靶子。
虽然Lvt“鳄鱼”两栖履带车能越礁,但它原本是运货用的,装甲薄弱、火力微弱,很多“鳄鱼”在上岸后被日军近距离反坦克火力击毁。
战后,海军和陆战队联合提出紧急改进方案:
为Lvt加装防弹钢板
安装机枪、37毫米火炮等直接支援火力
研制新型号“Lvt-4水牛”两栖战车——既能运兵,又能作战
这一改进,成为后续太平洋战役中登陆火力突击的重要支柱。
3.潮汐情报与水下障碍
塔拉瓦的潮汐误判,直接导致Lvt数量不足和普通登陆艇无法靠岸,形成大规模溺水和暴露在浅滩的惨剧。
战后,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成立了潮汐与水文情报研究所,对每一座目标岛屿进行详细的气象、海流、潮汐测绘,还开展潜水员实地侦察。
此外,一支全新的专业部队——“水下爆破队”应运而生。这些队员训练在夜间秘密潜入,清理礁盘上的水雷和障碍物。他们就是今天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的雏形。
4.协同指挥与战地灵活性
塔拉瓦的指挥系统,过分强调“分阶段作战”和预设计划,滩头部队和后方舰队联系不畅。战况变化时,登陆指挥官缺乏授权灵活应对,增援和火力支援的节奏错乱。
战后,太平洋两栖部队修订了指挥原则:
将更多战术指挥权下放到滩头前线指挥官,第一线的师团、团级指挥官可以根据战况,直接呼叫舰炮和空中支援。
这一改革,让后来马绍尔、马里亚纳战役的登陆更加灵活高效。
为了避免塔拉瓦式的混乱重演,美军在夏威夷群岛专门选定了一块荒岛(有的历史资料说是毛伊岛附近),修建了完整的“模拟登陆区”。
这里有仿制的滩头工事、障碍物和雷场,还模拟了潮汐和登陆潮流。数月里,美军两栖部队在这里反复演练“沙盘+实景”登陆战术,调整了协同程序、信号指挥和后勤调度。
这种近乎“沙盘演戏式”的彩排训练,成为后续每一次两栖作战的“标准环节”。美军士兵在登岛作战前,往往已经先在模拟战场上走完全流程。
这些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奠定了美军两栖作战体系的成熟框架。每一项教训都浸透着鲜血,而这些血,换来了后续战役一次次更加高效、更加精准的登陆胜利。
尼米兹推开了“前门”。尽管这扇门上,沾满了海军陆战队的鲜血。
现在,美军的下一站,是更西边的马绍尔群岛。
那里的日军堡垒,比如夸贾林环礁,同样坚固,甚至更大。但这一次,美国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带着从塔拉瓦学到的血色经验,带着全新的装备和战术,即将发动一场规模更大、也更具决定性的两栖攻击。
在珍珠港的作战室里,一个新的作战代号,正在被标注在地图上——“隧发枪行动”。
这场行动,将是塔拉瓦经验的直接延伸,也将揭开两栖登陆作战一个全新的篇章。美国海军,这头在塔拉瓦摔了一个大跟头的巨兽,站了起来,擦干了血迹,准备用更成熟、也更致命的方式,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