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61章 围猎俾斯麦

上一回我们说到,随着马里亚纳群岛的相继陷落,日本所谓的“绝对国防圈”,被撕开了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缺口。

这道跨越太平洋的噩耗,如同一道闪电,精准地劈在了东京的政治心脏上,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政治地震。这场地震,直接导致那个战争狂人、权倾一时的“幕府将军”——东条英机,从权力的巅峰,轰然倒台。他的上台,本就是一场“以毒攻毒”的政治豪赌;他的倒台,则成了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寻找“替罪羊”的必然结局。从一个极端集权的“东条幕府”,到一个由陆海军元老“联合执政”的古怪内阁,日本高层用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承认了其领导核心的彻底破产。

就在太平洋的战火将日本本土烧得火烧眉毛的时候,让我们把视线暂时调转一万多公里,回到战争的另一个策源地——西欧。在这里,一场同样决定世界命运的殊死搏斗,正在一片更广阔、更冰冷的战场上,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展开。

自从不列颠空战的硝烟散尽,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法国沦陷之后,一直到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前,西欧的陆上战线,奇异地陷入了一种长久的沉寂。然而,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之下,一场决定英国生死存亡的大战,早已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日夜不休地进行着。

说到二战时期大西洋,我们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恐怕就是“潜艇”。的确,在太平洋上,美国和日本正围绕着航空母舰这种全新的海战核心,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钢铁与烈火的对决。海军的天空,似乎已经被舰载机所统治。可是在大西洋上,故事的主角,却是一群潜伏在水下的“狼”,它们神出鬼没,用鱼雷撕开一艘又一艘商船的肚腹,企图用这种阴冷而致命的方式,勒死大英帝国的生命线。

这就带来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为轴心国,为什么德国海军选择了潜艇,而不是像日本那样,将国运赌在航空母舰上?难道德国人看不出航母的威力吗?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一个代号为“z”的宏伟计划说起。这个计划,是德国海军一个华丽而又致命的梦想,它解释了德国海军为何强大,也注定了它为何悲壮。

1919年,在苏格兰北部的斯卡帕湾,阳光惨淡。被拘禁在此的德国公海舰队,那支曾让整个大英帝国辗转反侧的钢铁巨兽,接到了它最后的命令。官兵们打开了舰艇的通海阀,平静地看着自己心爱的战舰一艘艘地倾斜、翻滚,最终沉入冰冷的海底。这场史无前例的集体自沉,是德国海军骄傲的、悲壮的、也是决绝的谢幕。它不仅让德国海军在一夜之间“家徒四壁”,更在其精神深处,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记,催生了一种近乎扭曲的、对复兴的渴望。

随后的《凡尔赛和约》,则像一道道法律的锁链,将这头受伤的猛兽死死捆住。条约规定,德国海军只能保留6艘老旧的万吨级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一些小型舰艇,并且严禁其拥有潜艇和航空母舰。这支海军,从纸面上看,连防卫自家门口都显得捉襟见肘,更何况挑战世界霸主——英国皇家海军。

然而,德意志民族的工程师基因和军人的狡黠,在条约的缝隙中找到了生存空间。墨迹未干,德国海军的重建便已在悄然进行。他们的第一个杰作,是一种名为“装甲舰”的全新舰种。这东西的设计理念,堪称舰船设计史上的一个奇葩,简单概括就是一句话:“比任何火力比我强的军舰跑得都快,比任何跑得比我快的军舰火力都强。”它装备了战列舰级别的大口径主炮(280毫米),却拥有巡洋舰般的高航速(28节约52公里),而装甲又薄得像纸片一样,总吨位只有1.2万吨左右。

英国人被这玩意儿吓了一跳,给它起了个更响亮的外号——“袖珍战列舰”。这三艘“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舍尔海军上将”号和“斯佩伯爵海军上将”号),从诞生之日起,就预示了德国海军在一段时间内的战略方向:我打不过你的主力舰队,那我就不跟你打正面。我溜到大洋上,专门打你的运输船队,破坏你的海上交通线。你派巡洋舰来追我,打不过我;你派战列舰来追我,又追不上我。这种流氓打法,让英国人头疼不已。

1933年,那个留着小胡子的奥地利下士登上了德国权力的顶峰。希特勒的上台,如同一阵狂风,吹散了笼罩在德国上空的《凡尔赛和约》的阴云。他毫不犹豫地撕毁了条约,德国的武装力量重建,正式进入了快车道。

此时,德国海军的总司令,是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元帅。这位老派的海军将领,是美国海权论大师马汉的忠实信徒。在他的脑子里,海军的真谛只有一个:强大的主力舰,堂堂正正的舰队决战。他认为,斯卡帕湾的自沉,是德国海军最大的耻辱,而要洗刷这份耻辱,就必须建立一支比当年公海舰队更强大的水面舰队,与皇家海军在大洋上进行一场宿命般的对决,并一举将其击败。

基于这种思想,一个宏伟到近乎疯狂的舰队建设计划,在他的主持下诞生了。这,就是“z计划”。

“z计划”的核心,是要在1945年左右,建成一支足以碾压英国海军的庞大舰队。这支舰队将包括:

10艘代表着当时技术顶峰的超级战列舰(包括已建成的“俾斯麦”级和更为庞大的h级)

4艘航空母舰(以“齐柏林伯爵”号为代表)

15艘装甲舰和重巡洋舰

以及大量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

雷德尔元帅幻想着,当这支无敌舰队建成之日,便是德意志的战旗,飘扬在五大洋之上之时。希特勒对这个计划也极为欣赏。作为一个艺术家出身的政治家,元首本人对那些线条优美、炮塔林立的巨舰大炮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喜爱(最经典的就是咱之前讲过的“古斯塔夫”巨炮)。巨大的战列舰,就像陆地上的宏伟建筑一样,是国力的象征,是权力的图腾。于是,在元首的支持下,“z计划”成了德国海军的最高国策。

然而,就在雷德尔和他的信徒们沉浸在巨舰大炮的幻梦中时,海军内部,一股截然不同的、冷静甚至有些冰冷的思潮,正在悄然涌动。

这股思潮的倡导者,是当时的海军准将,后来的潜艇部队总司令——卡尔·邓尼茨。

邓尼茨这个人的经历,和雷德尔完全不同。他没有那种对水面舰队的执念,因为他的一战,是在狭窄、阴暗的潜艇里度过的。他还曾作为潜艇艇长被英军俘虏。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对海战有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他深刻地认识到,以德国有限的国力、漫长的海岸线和糟糕的地理位置,想在水面舰队的规模上和坐拥全球殖民地、掌控海洋要道的英国进行对称竞争,无异于以卵击石,是纯粹的自杀行为。

他坚信,德国唯一的胜算,在于“非对称作战”。具体来说,就是发动一场无情的“吨位战”。

这个理论很简单:大英帝国是一个岛国,它的一切——粮食、石油、原材料、军队——都依赖海上运输。只要我们用潜艇击沉英国商船的速度,超过英国及其盟友建造新船的速度,那么英国的战争经济就会被活活扼杀。就像一头巨兽,只要割断了它的动脉,不管它多么强壮,最终都会失血而亡。

因此,邓尼茨声嘶力竭地主张,海军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尤其是宝贵的钢铁——优先用于建造一支由数百艘(他最初的设想是300艘)远洋u型潜艇组成的庞大舰队。这些潜艇,就是他后来闻名于世的“狼群”。至于那些昂贵、建造周期漫长、又极度脆弱的“钢铁玩具”(指水面战舰),在他看来,不过是些华而不实的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