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61章 围猎俾斯麦(第3页)

海战爆发之初,吕特晏斯再次展现了他那过度的谨慎。他严格遵守着作战命令中“避免与同等级的敌方主力舰进行不必要的交战”这一条款,一度犹豫是否还击。直到“俾斯麦”号的舰长,恩斯特·林德曼上校再也按捺不住,焦急地质问:“难道您要让我的战舰在我的指挥下,从敌人的炮火下溜走吗?”吕特晏斯这才下令开火。

战斗过程短暂得令人窒息。“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精准的炮火,很快就对英舰形成了跨射。开战仅仅几分钟后,“俾斯麦”号的第五轮齐射,一枚重达800公斤的380毫米穿甲弹,以一个完美的抛物线,划破长空,如死神的手指般,精准地命中了“胡德”号的后部主弹药库。

一声人类历史上都罕见的巨响传来,约112吨的线状无烟火药被瞬间引爆。一道冲天的火光和浓烟柱,将“胡德”号巨大的船体撕成了两截。这艘大英帝国的骄傲,在短短8分钟内,就带着它1419名官兵中的1416人(仅3人生还),迅速沉入了丹麦海峡冰冷的海底。

这是一次战术上辉煌到极点的胜利。它震惊了整个世界。

然而,胜利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致命的代价也随之而来。“威尔士亲王”号在撤退前,也拼死打出了几发炮弹,其中三发击中了“俾斯麦”号。最致命的一发,击中了舰艏水线以下的位置。它没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但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导致海水不断涌入,更污染了前部的几个燃料舱,使其无法再使用。

此时,吕特晏斯海军上将,面临着他军旅生涯中最关键的一个抉择。

“俾斯麦”号的林德曼舰长,此刻正沉浸在击沉“胡德”号的巨大兴奋中。他激动地力主,应该立刻追击并击沉那艘已经遭到重创、主炮塔还出现故障的“威尔士亲王”号。从战术上看,这完全是可行的。

但吕特晏斯再一次被他那刻板的、出发前背得滚瓜烂熟的命令所束缚。他拒绝了林德曼的请求,理由是:我们的任务是攻击商船,不是和战舰决斗。这个决定,后来引发了无穷的争论。如果他当时听从了林德曼的建议,或许历史将会改写。但历史没有如果。

这个决定,加上舰艏的伤势和不断泄漏的燃油,迫使吕特晏斯不得不痛苦地宣布:放弃原定的闯入大西洋的破交任务,转向德占法国的圣纳泽尔港进行维修。

从这一刻起,“俾斯麦”号的命运,发生了180度的逆转。它从一个令人胆寒的猎手,变成了一只被整个大英帝国追杀的、受伤的猎物。

“胡德”号的沉没,深深刺痛了英国人。首相丘吉尔亲自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击沉俾斯麦号!”的死命令。整个皇家海军都被动员了起来,从本土舰队到地中海的h舰队,所有能动弹的军舰,都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从四面八方向“俾斯麦”号的预估位置扑来。一场海军史上规模空前的海上大追捕,就此展开。

在逃亡的路上,吕特晏斯犯下了他的第三个,也是最致命的一个错误。在一次成功的机动中,“俾斯麦”号暂时摆脱了英军的雷达跟踪。但吕特晏斯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行踪一直被英军那神乎其神的先进雷达所掌握着,根本无从遁形。基于这个错误的判断,他认为既然对方一直知道我在哪,那保持无线电静默也就没有意义了。于是,他向德国海军总部发出了一封长达30分钟的、详细描述丹麦海峡之战和自身状况的无线电报。

他不知道,此时的英军早已跟丢了他,正像没头苍蝇一样在大西洋上乱转。这封长电报,如同黑夜中的灯塔,瞬间暴露了自己的位置。英国人立刻截获并对电报进行了三角定位,一度失去目标的追击舰队,重新锁定了“俾斯麦”号的准确方位。

最后的、也是最富戏剧性的一击,来自一群看似最不堪一击的对手——从“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双翼鱼雷攻击机。

这些老式的、用帆布蒙皮、看起来像是一战古董的飞机,被德国水兵戏称为“弦线包”。在1941年5月26日傍晚的狂风巨浪中,这群“老古董”摇摇晃晃地起飞,在恶劣到极点的海况下,对“俾斯麦”号发动了近乎绝望的攻击。

“俾斯麦”号强大的防空火力网,在海面上织出了一片火网。然而,命运,或者说概率,在此时开了一个最残酷的玩笑。

在无数次规避后,一枚“剑鱼”投下的鱼雷,以百万分之一的概率,不偏不倚地命中了“俾斯麦”号最为脆弱的舰艉。它没有击沉战舰,却造成了比击沉更糟糕的后果——它精准地摧毁了舰艉的舵机系统,将左舵死死地卡在了12度的转向位置上。

这艘价值连城的巨舰,这头威风凛凛的钢铁猛兽,瞬间变成了一头在原地不停打转的、无助的困兽。它失去了航向控制,失去了速度,只能在北大西洋的狂风恶浪中,无助地画着圈,等待着末日的降临。

1941年5月27日清晨,“俾斯麦”号迎来了它的最后一战。英国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以及数艘巡洋舰,将它团团围住。这已经不是一场海战,而是一场处决。

在英舰毫无悬念的轮番炮击下,“俾斯麦”号很快变成了一座燃烧的、扭曲的钢铁残骸。它的主炮塔在一座接一座地被摧毁后,彻底失去了还手的能力。根据幸存的第四炮术军官布卡德·冯·米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后来的回忆,在最后的时刻,为了避免这艘帝国海军的骄傲被敌人俘获,副舰长汉斯·厄尔斯下达了最后的命令:打开通海阀,引爆预设的炸药,执行自沉程序。

上午10时40分,“俾斯麦”号,这艘仅仅服役了8个月的战舰,带着它不倒的战旗和2200多名船员中的绝大部分,缓缓地向左倾覆,最终从海平面上永远地消失了。

“俾斯麦”号的沉没,不仅仅是一艘战舰的损失。它用一种极其惨烈和直白的方式,向柏林海军总部的雷德尔元帅和所有“z计划”的信徒们,宣告了他们那个宏伟水面舰队梦想的彻底破产。

这次短暂的远征以最残酷的方式证明:在没有制空权、面对数量占绝对优势且拥有航空母舰的敌人时,再强大、再先进的单一水面战舰,也无法在广阔的大西洋上生存。它的沉没,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那些沉浸在“大舰巨炮”旧梦中的德国海军将领。

从此以后,德国海军的战略重心,不可逆转地,也是无奈地,转向了那个一直被忽视、被排挤的角落——转向了邓尼茨和他的u型潜艇。大西洋上的战斗,将以一种更阴冷、更漫长、也更残酷的方式,继续下去。巨兽的时代结束了,狼群的时代,正式来临。

不过德国的水面舰艇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俾斯麦”号还有一艘姊妹舰“提尔皮茨”号,那它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