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64章 大西洋壁垒(第2页)

最终,大西洋壁垒,陷入了它自己制造的“宣传陷阱”。纳粹政权是如此卖力地鼓吹它的坚不可摧,以至于德国最高统帅部在某种程度上,也开始相信了自己编造的神话,滋生了一种危险的、致命的自满情绪。他们将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多的资源,投入到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加莱地区,却在潜意识里,忽视了那些看似次要的、漫长的海岸线。

这种心理上的依赖,使得当盟军最终从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诺曼底——撕开防线时,其造成的心理冲击,远比物理上的突破,更为致命。

此外,这座堡垒的根基,从一开始就是不稳的。为了弥补在东线战场那恐怖的兵员消耗,驻守在西线的德军部队,成分极其复杂。在总计约95万的兵力中,有相当一部分师团,是由所谓的“东方部队”组成的。

这些士兵,大多是被俘的苏联红军战俘,或是来自东欧各个被占领区的强制征召人员。他们被配发德式的军服,拿着德国的武器,却怀着迥异的心思。他们的训练水平低下,装备也往往是德军淘汰下来的二流货色。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纳粹德国,没有一丝一毫的忠诚可言,根本缺乏为希特勒卖命的战斗意志。让他们去守卫一道号称“千年永固”的防线,无异于将沙土,作为万丈高楼的地基。

当真正的考验来临时,这座建立在浮夸的宣传、残酷的强制劳动和不可靠的兵员之上的堡垒,其轰然崩塌,几乎是注定的。

在那些看似坚固的混凝土工事背后,德军西线指挥体系的内部,存在着一道更深、更致命的裂痕。这道裂痕,源于两位德高望重的陆军元帅之间,根本性的战略分歧。

这道裂痕的一边,是西线总司令伦德施泰特元帅。

另一边,是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元帅。

他们的争论,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不同见解,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战争哲学。而这种在最高层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德军在诺曼底的防御体系,陷入了灾难性的瘫痪。

先说伦德施泰特。这是一位典型的、旧派的普鲁士传统军事贵族,一辈子都在军中打滚,身经百战,思想深邃,但也略显保守。他抽着雪茄,看着地图,对希特勒那个劳民伤财的“大西洋壁垒”,打心眼儿里就瞧不上。在他看来,这玩意儿充其量,就是一场大规模的“虚张声势”。

这位老元帅,信奉的是战争的艺术在于“机动作战”。他坚信,正确的打法,应该是诱敌深入。放任盟军在海滩上,付出惨重的代价,建立一个初步的、不稳固的立足点。然后,在远离盟军海军舰炮那恐怖的有效射程之外,德军集结强大的、机动的装甲预备队,像一把铁锤一样,发动一次雷霆万钧的决定性反击,将那些立足未稳的盟军,一举砸回海里去。

这是一种经典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纵深防御策略,也是德国陆军自古以来就引以为傲的“运动战”思想的体现。

然而,隆美尔,这位以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神出鬼没而闻名于世的“沙漠之狐”,却从他在非洲的惨痛失败中,得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血的教训。

他亲身体会过,在盟军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之后,任何大规模的地面机动,都无异于自杀。他太清楚了,一旦盟军的飞机,像一群愤怒的黄蜂一样,布满了天空,德军的坦克部队,甚至都无法在白天,从集结地开到前线,就会被那些呼啸而下的战斗轰炸机,像敲罐头一样,一辆一辆地摧毁在路上。

因此,隆美尔固执地认为,决战,必须在海滩上打响!而且,必须在登陆的最初24小时内,就分出胜负!他有一句名言:“对盟军来说,登陆的第一天将是最长的一天,对我们来说,也是。”

他主张,应该将宝贵的装甲师,尽可能地靠前部署,就隐藏在海岸线后方几公里的地方。以便在盟军登陆的第一时间,就立刻发起反击,趁着他们最混乱、最脆弱的时刻,将他们消灭在水际滩头,根本不给他们建立滩头阵地的机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隆美尔一上任,就发了疯一样地,开始加强沿岸的防御。他下令布设了数百万枚地雷,在海滩上插满了成千上万根被称为“隆美尔芦笋”的、尖端绑着炸药的反滑翔机木桩,试图将整个海岸线,变成一个不留活口的死亡陷阱。

这场元帅间的争论,很快就从西线司令部,吵到了柏林的最高统帅部。然而,希特勒的介入,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情况变得一团糟。

希特勒这个人的统治权术,一向是“分而治之”。他乐于见到自己的下属之间相互制衡,这样,最终的决定权,才能牢牢地掌握在他自己手里。他既不完全采纳伦德施泰特的纵深防御方案,也不完全支持隆美尔的滩头决战理论,而是采取了一个灾难性的“折中”方案。

他同意,将一部分装甲师的指挥权,下放给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算是安抚一下这位在前线苦干的前线将领。但同时,他又将最精锐的几个装甲师,包括战斗力最强的党卫军第一装甲军,划归自己直接控制的“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并且规定,没有他本人的亲自命令,任何人都不得调动这些部队一兵一卒!

这个决定,直接造成了德军在西线的指挥系统,彻底瘫痪。

现在,德军在法国的装甲主力,既没有被部署在伦德施泰特期望的、便于机动的内陆战略纵深;也没有被部署在隆美尔要求的、可以第一时间反击的沿海前沿地区。它们被尴尬地放置在了一个不前不后的中间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