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谎言之盾
上一回我们说到,为了迎接盟军那场“迟早要来”的超级登陆,希特勒倾尽国力,在西欧海岸线上,构筑了一道号称坚不可摧的“大西洋壁垒”。然而,这座堡垒,在宣传上有多么宏伟,在现实中就有多么残缺。它不仅充满了物理上的漏洞,更要命的是,其内部,也早已被两位德国元帅——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之间那无法调和的战略分歧,撕开了一道致命的裂痕。
堡垒的根基是沙土,守卫它的人心怀鬼胎,指挥它的人还在为“敌人究竟会从哪儿来”而争吵不休。可以说,德军的西线防御,就像一栋外表看起来很唬人,但内部结构已经乱套的危房。
而现在,盟军这支技术精良、装备豪华的“拆迁队”,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动手了。他们已经选好了爆破点——诺曼底。但为了确保一击成功,他们必须先导演一出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宏大、情节最离奇、演技最精湛的战略欺骗大戏。
这出戏的目的,就是让德国人,尤其是那位多疑的元首,死死地盯住另一个地方——加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如果说起间谍战和战略欺骗,英国人要是谦虚地自称第二,那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敢厚着脸皮说自己是第一。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句名言,这句话,完美地概括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夕的核心战略:“在战争时期,真相是如此宝贵,以至于它应该始终由谎言的保镖来护卫。”
真相,就是盟军将在诺曼底登陆。
而那个负责护卫真相的、由无数谎言组成的“保镖”,就是盟军这场规模空前的战略欺骗总计划。它的总代号,就叫“保镖行动”。
“保镖行动”的目标,简单粗暴:把德国人彻底忽悠瘸了,让他们对盟军在欧洲西北部的主攻方向、登陆时间、以及进攻规模,产生灾难性的错误判断。而在这整个“保镖行动”中,最关键、最核心、场面也最宏大的一个组成部分,代号为“坚韧行动”。
盟军整个“坚韧行动”的全部目的,就是让德国人觉得,这道送分题,他们答对了。
盟军之所以能如此自信地,去编织这张弥天大谎,是因为他们手里,攥着两张德国人闻所未闻的、堪称“作弊”的王牌。
第一张王牌,叫“超级机密”。也就是咱们上一回提到的,盟军通过设在布莱切利园的解码中心,成功破译了德国“恩尼格玛”密码机后,所获得的所有情报。德国人坚信他们的密码牢不可破,所以在加密通讯里什么都敢说,从部队调动到后勤补给,从战术评估到将领抱怨,无所不谈。这意味着,盟军几乎可以像听现场直播一样,“窃听”到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思想。
第二张王牌,叫“双十字系统”。这是一个由英国军情五处主导的反间谍计划。到1944年,他们已经成功地抓获了所有潜伏在英国的德国间谍,然后通过威逼利诱、策反洗脑,把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部变成了为盟军服务的双面间谍。而德国的情报机构“阿勃维尔”,对此一无所知,还以为自己的手下在英国干得风生水起,源源不断地给这些他们无比信任的“王牌特工”,提供着经费和指令。
这两张王牌一结合,就创造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欺骗闭环。
它的运作方式,堪称情报战的艺术典范:
投食:首先,伦敦控制科的策划者们,精心构思一条虚假的、但听起来又很合理的情报。比如:一支新的美国装甲师,抵达了英格兰东南部地区。
传递:然后,军情五处将这条情报,交给一个被德国人高度信任的双面间谍。这位间谍,会用他独特的风格,将这条假情报通过秘密无线电,发给他在马德里或里斯本的德国上线。
窃听:德国上线收到情报后,会将其用“恩尼格玛”密码机加密,再发往柏林的海军或陆军最高统帅部。而这份发往柏林的电报,立刻就会被布莱切利园的解码员们截获并破译。
评估:这样一来,盟军就能立刻知道:德国人收到这条假情报了吗?他们相信了吗?他们对此作何反应?他们的部队,有没有因此而调动?
再投食:根据德国人的反应,策划者们再精确地校准他们的下一条谎言,不断地加码,添油加醋,直到德国人对“盟军主力在加莱”这个结论,坚信不移为止。
这已经不仅仅是欺骗了,这更像是一场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的、精心操控的心理学实验。而整个德军高层,都成了这场实验中,毫不知情的参与者。
整个行动分为南北两段。
“坚韧行动”的南段计划,其核心,是创造一支在地球上完全不存在的、但又庞大到足以让德军胆寒的幽灵军队。这支幽灵部队,被郑重其事地命名为“美国第一集团军群”(简称fusAg)。
它的存在,是盟军整个欺骗战略中,场面最壮观、特效最逼真、想象力也最奔放的一幕。
这支虚构的集团军群,规模惊人。在盟军的剧本里,它号称拥有11个师,总兵力高达15万,甚至在不同的宣传口径里,被夸大到了上百万人。
为了让这个凭空捏造的庞然大物显得更加真实,盟军的策划者们,非常鸡贼地利用了德国人已知的情报。原来,德军通过无线电侦听,早就知道了fusAg这个部队番号的存在——它最初是美军一个真实的、但从未投入过实战的行政管理单位。盟军的导演们,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将这个空壳子“激活”,并赋予了它生命。
光有番号还不够,一支王牌部队,必须得有一位令人生畏的指挥官。盟军为这支幽灵军队,选择了一位让所有德国将军一听到名字就头皮发麻的人物——乔治·巴顿将军。
巴顿本人,也十分“敬业”地配合了这场演出。他频繁地在英格兰东南部地区公开露面,坐着吉普车,到处“检阅”他那支由空气和橡胶组成的部队,对着空无一人的田野发表演讲,进一步增强了整个骗局的可信度。
这场为德国人量身定做的大型“实景秀”,是一场多媒体的杰作。它综合运用了视觉、听觉、无线电和人为的欺骗手段,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彼此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天衣无缝的假象。
视觉欺骗:在英格兰东南部的肯特郡和埃塞克斯郡,也就是泰晤士河口、正对着加莱的地区,成片的田野和港口,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露天摄影棚。艺术家和好莱坞的布景师们大显身手,用橡胶制造了数百个可以充气的“谢尔曼”坦克、卡车和火炮。这些充气道具,从德国侦察机的高空视角看下去,足以以假乱真。在港口里,还漂浮着用帆布和钢管搭建起来的、惟妙惟肖的假登陆艇。为了增加真实感,士兵们还特意开着压路机,在泥地上来来回回地压出逼真的坦克履带痕迹。盟军甚至还故意放松了这一地区的防空警戒,时不时地让德国侦察机能够飞过来,拍几张照片回去交差,确保这些“证据”,能够顺利地送达希特勒的办公桌。
听觉欺骗:光有看的还不够,一支庞大的军队,必须得有声音。为此,一支二战中最神秘的部队——“第23总部特别部队”,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幽灵军队”的部队,隆重登场了。这支部队,堪称是美军的“文工团”,其成员由艺术家、音效师、演员和设计师组成。他们与贝尔实验室的顶尖工程师合作,把坦克行军的轰鸣声、工兵架设桥梁的敲击声、士兵操练的口号声,全都录制了下来。然后,通过安装在半履带车上的大功率扬声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英吉利海峡播放。这些扬声器的声音,可以传到15英里(约24公里)之外,给海峡对岸的德国监听哨,带去一种“千军万马正在集结”的错觉。
无线电欺骗:这是代号为“水银行动”的核心部分。美国的第3103信号服务营和英国的无线电单位,通力合作,制造了海量的、足以以假乱真的虚假无线电通讯。他们模仿一个真正的集团军群,在调动和准备进攻时,会产生的所有通讯流量,每天发送数百条真假混杂的电报。这些电报,有些用复杂的密码,有些则故意用简单的明码,其内容,上至集团军司令部的“高级指令”,下至某个连队炊事班抱怨伙食的闲聊,无所不包。他们甚至还编写了详细的剧本,完整地模拟了一场两栖登陆演习的全过程,让海峡对岸那些自以为是的德国无线电监听专家们,听得如痴如醉,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