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谎言之盾(第2页)
人为欺骗:“幽灵军队”的士兵们,同时还是这场大戏的群众演员。他们会根据任务需要,在自己的军服上,缝上fusAg下属不同部队的假臂章,在吉普车上,喷涂上虚构的部队番号。然后,他们会成群结队地,开着车去当地的酒吧喝酒,在酒酣耳热之际,大着舌头,“不经意地”向当地的姑娘(其中可能就混有德国间谍或线人),泄露一些关于他们“部队”即将要从这里出发,去解放加莱的“机密”。
所有这些欺骗手段,像拼图一样,环环相扣,最终形成了一个强大到无法辩驳的证据链。德国人的侦察机,看到了集结的部队;他们的监听站,听到了繁忙的通讯;他们的前线哨所,在夜里听到了坦克的轰鸣;而他们最信任的间谍网络,则从盟军内部,发回了“千头万绪、但最终指向一致”的确切情报。
每一条信息,都指向同一个结论:盟军的主攻方向,是加莱!
这个由无数细节编织而成的巨大幻象,成功地将德军最精锐的第15集团军,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地钉死在了加莱地区,为诺曼底的真正成功,铺平了道路。
就在英格兰的东南部,热火朝天地“上演”着幽灵军队大戏的同时,一场同样精心策划,但风格却截然不同的骗局,正在遥远的苏格兰,悄然展开。
这就是“坚韧行动”的北段计划。它的目标,同样是欺骗,但欺骗的对象,和南段略有不同。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希特勒本人相信,盟军除了准备横渡英吉利海峡,从正面发动攻击外,还在策划一场规模同样庞大的南北夹击——从苏格兰出发,直取德军占领下的挪威。
这场北方骗局的核心,是另一支凭空创造出来的部队——“英国第四集团军”。
在盟军的剧本里,这支虚构的部队,号称拥有25万兵力,其司令部,就“设在”历史悠久的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城堡。这支部队,正在苏格兰的高地上,进行着大规模的山地和寒区作战训练,其目标,就是对挪威的斯塔万格和纳尔维克等重要港口,发动一场两栖登陆。
与“坚韧南段”那种依赖大量视觉道具的“好莱坞大片”风格不同,“坚韧北段”的欺骗手段,要微妙得多,它主要依赖于无线电欺骗。这个计划的代号,叫“斯凯行动”。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苏格兰那偏远崎岖的地形和阴晴不定的鬼天气,实在不适合部署大规模的充气坦克之类的道具;二来,盟军也无法保证,德国的侦察机,能频繁地飞越戒备森严的北海,对苏格兰进行有效的侦察。
所以,让德国人“听”到一支大军的存在,就变得至关重要。
这场“广播剧”的演出任务,由英国皇家信号兵团的第5无线电通讯组来执行。他们以极少数的人员和设备,惟妙惟肖地模拟出了一个完整集团军的、庞大的通讯网络。操作员们,在苏格兰各地之间,来回发送着虚假的无线电报文,模拟从集团军总部到下属的军、师、团各级单位之间的指挥、联络和日常通讯。
为了让这些通讯听起来更真实,他们简直是煞费苦心。他们知道,如果所有发出的信号都异常清晰,反而会引起德国监听人员的怀疑。因此,他们使用当时最先进的美国录音设备,录下真实部队在调动和训练时的各种背景噪音,然后将这些噪音,混入他们播放的假电文中,制造出一种嘈杂而逼真的战场氛围。
这场“广播剧”的剧本内容,也极富想象力。除了常规的军事指令,操作员们还会播报一些为这支不存在的部队“量身定制”的假新闻。比如,英国广播公司会煞有介事地,在体育节目中,播报一场专门为“英国第四集团军”举办的足球联赛的比分。或者,在寻人启事栏目中,发布一些寻找虚构士兵的信息。在伪造的通讯中,甚至还夹杂着士兵们用苏格兰口音,抱怨伙食里没有足够的威士忌的内容。这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细节,让整个骗局,显得无比真实。
双面间谍,在“坚韧北段”中,同样扮演了关键角色。两位代号为“utt”和“jeff”的挪威籍双面间谍,向他们的德国上线,发送了大量关于“第四集团军”在苏格兰集结和训练的“详细报告”。他们甚至还成功地,说服德国空军,在苏格兰的斯特拉斯贝格湖附近,进行了一次低空空投,为他们送来了新的电台和经费。这次滑稽的行动,代号为“稀饭行动”。
这场针对挪威的欺骗,可以说是精准地利用了希特勒本人的战略偏执。希特勒一直以来,都对挪威有着一种特殊的、近乎病态的执念。他担心失去挪威,会切断从瑞典进口优质铁矿石的海上生命线,并且会让德国失去在大西洋上至关重要的潜艇基地。因此,任何关于挪威可能受到威胁的情报,都会立刻引起他的高度警惕。
“坚韧北段”的战略成果,是惊人的。它成功地,将德国的大量精锐部队——包括多达12个师,总计约30万人的兵力——像木桩一样,牢牢地钉在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让他们去防守一个永远都不会出现的敌人。
在后来诺曼底战役最激烈、最关键的时刻,这些本可以作为决定性预备队,投入法国战场的德军,却只能在挪威的峡湾中,徒劳地等待着。
可以说,“坚韧北段”,以极小的代价,就在战略上,瘫痪了德军一支庞大的有生力量。它的价值,不亚于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胜利。它完美地诠释了战略欺骗的杠杆效应:用最小的支点,撬动了敌方最沉重的战略部署。
在“坚韧行动”这台庞大而又精密的欺骗机器中,如果说充气坦克是它的躯体,虚假的电波是它的声音,那么,有一个人,就是它跳动的心脏和智慧的大脑。
他的名字,叫胡安·普约尔·加西亚。他在盟军情报部门的代号,是“嘉宝”。
他的故事是如此的传奇,以至于听起来,更像是一部惊悚小说,而非真实的历史。他以一人之力,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虚构的间谍帝国,并最终让阿道夫·希特勒本人,都对他的谎言,深信不疑。
普约尔,是一个出身平凡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人,在战前,他甚至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养鸡场主。在经历了残酷的西班牙内战后,他对法西斯主义产生了极度的憎恶。二战爆发后,他怀着一种近乎天真的理想主义,决心要为他所钦佩的、当时正在孤军奋战的英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然而,当他三次主动联系英国驻马德里的大使馆,热情地表示,自己愿意成为一名间谍时,都遭到了英国官员礼貌而冷漠的拒绝。人家根本瞧不上他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西班牙人。
屡遭拒绝的普约尔,并没有放弃。他想出了一个堪称“曲线救国”的大胆计划:既然英国人不要我,那我就先成为一名德国间谍,干出点“成绩”来,再“跳槽”去英国,让他们看看我的价值!
于是,他伪装成一名狂热的、亲纳粹的西班牙政府官员,成功地与德国军事情报机构“阿勃维尔”,在马德里的负责人搭上了线。德国人被他那股“热情”所打动,很快就接纳了他,并给了他一个代号,叫“阿拉贝尔”。
在接受了几天速成的间谍培训后,他带着一些隐形墨水、一本密码本和一笔经费,被德国人派往英国,任务是去那里,发展一个属于自己的间谍网络。
然而,普约尔根本就没有去英国,而是去了葡萄牙的里斯本。
在那里,他凭借着一本英国旅游指南、几份铁路时刻表和在电影院里看到的新闻片,开始了他那令人瞠目结舌的创作。他向德国人报告说,自己已经成功抵达英国,并发展了一个由27名下线特工组成的庞大间谍网络。
他虚构的这些“特工”,遍布英国各地,身份各异,有码头工人、有军官、有政府秘书,甚至还有一个对红酒毫无抵抗力的、整天醉醺醺的威尔士民族主义者。他煞有介事地,向德国人发回一份又一份详尽的“情报报告”,内容从英国的部队调动,到国内的食糖配给,无所不包。
这些报告,是如此的逼真,以至于被“超级机密”截获的英国军情五处,居然在英国本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搜捕行动,试图抓获这个效率高得惊人的、神秘的德国间谍网——当然,他们最后什么也没抓到,因为这些人,全都是普约尔一个人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