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69章 行动目标:希特勒(第3页)

更惊心动魄的,还在后面。为了防止炸弹事后因为温度回升而爆炸,并暴露整个计划,施拉布伦多夫不得不立刻找借口,搭乘下一班飞机,火速飞往“狼穴”。他以“拿错了东西”为由,从布兰特上校那里,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换回了那个致命的包裹,并成功地拆除了引信。

“火花行动”的失败,并未让密谋者们气馁,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决绝的勇气。仅仅八天之后,他们就策划了下一次行动。这一次,赌注,是刺客自己的生命。

1943年3月21日,希特勒计划前往柏林的军械库,参观一场缴获的苏军武器展览。鲁道夫·克里斯托夫·冯·格斯多夫上校,自告奋勇地,担当了这次自杀式袭击的主角。作为这次展览的解说专家,他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希特勒。

他的计划,简单而致命:在他的大衣左右两个口袋里,各藏一枚炸弹。在希特勒进入展厅后,他立即启动化学引信,然后,像个影子一样,紧紧地跟在希特勒身边,与他同归于尽。

他选择的是10分钟的引信,而根据日程安排,希特勒预定的参观时间是30分钟。这似乎是足够的时间了。

然而,命运,再一次,跟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行动当天,希特勒似乎对这次展览,表现得意兴阑珊,情绪不高。他一言不发地,在展厅里匆匆穿行。格斯多夫在希特勒进入展厅的瞬间,便按下了引信。但希特勒,仅仅逗留了不到两分钟,就径直走向出口,离开了。

时间,完全不够了!格斯多夫的心脏,几乎跳到了嗓子眼。他以最快的速度,飞速冲进了最近的男厕所,在炸弹爆炸前的最后几秒钟,用颤抖的手,成功地拆除了引信。

希特勒,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连续的失败,让密谋集团意识到,仅仅杀死希特勒,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刺杀成功的同时,发动一场全国性的政变,在纳粹高层陷入混乱的权力真空中,迅速地控制国家。

为此,他们构思出了一个堪称天才的、釜底抽薪式的计划。他们没有凭空创造一个漏洞百出的政变方案,而是决定“劫持”德军一个现成的、由希特勒亲自批准的官方应急预案——“女武神行动”。

“女武神行动”的原始目的,是授权德国国内的后备军,在国家陷入紧急状态时(比如,盟军的大规模轰炸,导致社会秩序崩溃,或者,被强制劳动的数百万外国劳工,发动全国性的暴乱),迅速地接管政府的关键部门,逮捕暴乱分子,维持国内的稳定。

特雷斯科夫和当时在后备军担任要职的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将军等人,对这份官方的计划,进行了巧妙而系统的修改和补充。

他们草拟了一系列新的、秘密的补充命令。其核心内容是:一旦接到“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已死!”的密电,后备军,将立即启动“女武神”预案。但行动的目标,被他们偷偷地篡改为:立刻逮捕纳粹党和党卫军的所有高级官员,占领政府大楼、广播电台和所有的通讯中心。

为了让执行命令的后备军部队,能够信服,他们还编造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谎言:一个由党卫军领导的激进派别,刺杀了元首,并企图发动政变。而光荣的德国国防军,正在采取果断行动,拨乱反正,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这个计划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利用了德国军队那根深蒂固的、如同机器一般精确的服从天性和严密的指挥体系,试图让整个后备军,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推翻纳粹政权的工具。

这件“合法”的外衣,为1944年7月20日那场最终的行动,提供了完美的掩护。

1944年7月20日,这是历史的转折点,是阴谋、勇气、厄运与悲剧,交织在一起的一天。密谋者们,将他们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小小的、装有炸弹的公文包上。

这一天,施陶芬贝格上校,抵达了位于东普鲁士拉斯滕堡森林深处的德军最高指挥部——“狼穴”。他此行的官方任务,是在军事会议上,向希特勒汇报后备军的情况。

然而,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却从一开始,就为整个计划,蒙上了一层致命的阴影。

由于当天天气异常炎热,会议的地点,被临时从那个密不透风的、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地下掩体,改到了地面上一间有多个窗户的、大型的木制营房里。

这个决定,是灾难性的。在一个封闭的混凝土空间内,炸弹的冲击波,会被坚硬的墙壁反复反射,其威力,足以杀死室内的每一个人。而在一个脆弱的木屋里,巨大的冲击波,会轻易地从门窗逸散出去,威力将大打折扣。

会议开始前,施陶芬贝格以“天气太热,需要更换一件干净的衬衫”为借口,与他的副官,维尔纳·冯·哈夫滕中尉,进入了一间准备室。在这里,他开始执行最关键,也最艰难的步骤:给炸弹,装上引信。

由于他在北非战场上,失去了右臂,左手也只剩下了三根手指,这个需要精细操作的动作,对他来说,异常困难。正当他紧张地操作时,一名卫兵在门外敲门催促,说会议即将开始,元首正在等他。

在仓促之间,施陶芬贝格只来得及,为他带来的两块炸药中的一块,装上了引信。这意味着,炸弹的威力,在进入会场前,就已经被削减了一半。

中午12点30分左右,施陶芬贝格进入了拥挤的会议室。根据幸存的目击者,阿道夫·霍伊辛格将军的回忆,当时,希特勒正与二十多名高级将领和参谋,围着一张巨大的、厚重的橡木地图桌,听取东线战况的汇报。

施陶芬贝格利用自己听力受损(这也是他在战争中留下的伤残)的借口,设法站到了一个离希特勒很近的位置。然后,他悄悄地,将那个装有已经启动了定时引信的炸弹的公文包,放在了桌子

几分钟后,一个预先安排好的、来自柏林的电话,打了进来,找施陶芬贝格。他以此为由,向希特勒和凯特尔元帅告罪,然后,匆匆地离开了会议室。

就在他离开后,那个决定了历史走向的、不经意的瞬间,发生了。

海因茨·布兰特上校——是的,又是他——为了能更清楚地看到桌上的地图,觉得脚边的那个公文包,有些碍事。于是,他便随手,或者说随脚,将它向旁边推了一下,把它推到了那张巨大的、由实心橡木制成的、厚重的桌子腿的另一侧。

这个不经意的动作,将一块坚固厚实的木头,严严实实地,挡在了希特勒和那枚即将爆炸的炸弹之间。

12点42分,炸弹,爆炸了。

那这场爆炸后的结局,又将如何呢?整个德国的命运,又将走向何方?我们下一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