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70章 一场注定的失败(第3页)

所以,纳粹政权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隆美尔活着,太危险;但公开处死他,破坏性又太大。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兼顾了实用和宣传的、极其阴险的解决方案。

1944年10月14日,两位将军,受希特勒的委派,来到了隆美尔位于黑尔林根的家中。当时,隆美尔还在因为7月份被盟军飞机扫射而受的重伤,在家中休养。

这两位将军,向隆美尔出示了指控他的“证据”,然后,给了他一个冰冷得不带任何感情的最后通牒:

选择一:前往柏林,接受人民法院的“审判”。这意味着,你本人,将遭受公开的羞辱,你的妻子和儿子,也将受到牵连,被送进集中营。

选择二:我们为你准备了毒药,你在这里,悄无声息地,自己了断。

如果你选择后者,政权将承诺,为你举行最高规格的国葬,给予你作为一名陆军元帅,所应得的全部军事荣誉。你的名声,将作为战争英雄,被永远地保留下来。最重要的是,你的家人,将安然无恙,他们的养老金和生活,都将得到保障。

这是一个魔鬼的选择。一边是个人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的辩白,但代价是家人的万劫不复;另一边是自己的必死无疑,但可以换来家人的平安和身后虚假的荣光。

隆美尔,这位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沙漠之狐”,在这一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也是一个深爱着家人的丈夫和父亲。

他平静地,和自己的妻子露西、儿子曼弗雷德,做了最后的告别。他对妻子说:“我在一刻钟后,就会死去。”

然后,他穿上他那件标志性的非洲军团的皮夹克,戴上元帅节杖,走出了家门,登上了那两位将军的汽车。

汽车,在家附近一个僻静的树林边,停了下来。几分钟后,隆美尔服下了氰化物胶囊,结束了自己传奇而又悲剧的一生。

随后,他的死讯,被公之于众。官方的讣告宣称:我们伟大的隆美尔元帅,因其在7月份前线视察时,被敌机扫射所受创伤的并发症,不幸逝世。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精心编造的谎言。希特勒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纳粹的高官们,在葬礼上,挤着的眼泪,发表着悼词,盛赞这位被他们亲手逼死的元帅的“忠诚”与“伟大”。

隆美尔的悲剧,恰恰在于,他是一个在邪恶政权中,试图保持军人荣誉和职业操守的清醒者。他看到了败局,却无力回天;他厌恶罪恶,却受制于军人的誓言;他同情抵抗,却无法跨越“刺杀”的底线。最终,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家庭的最后守护,也以一种最讽刺的方式,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怆的句号。

故事讲到这里,关于720事件本身的过程和结局,我们就基本说完了。现在,咱们不妨跳出故事,来开一个脑洞,做一个事后的复盘和反思。

为什么这场准备了那么久、集结了那么多德国精英的密谋,最终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功败垂成呢?

如果,我说如果,这场政变成功了,德国和世界的历史,又会走向何方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它失败的原因。

在我看来,除了希特勒那逆天的运气(木屋、桌子腿),和一些技术上的失误(炸药只装了一半)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行动层面的犹豫和僵化。政变,是世界上风险最高、对时机把握要求最严苛的行动。它需要的是闪电般的速度、当机立断的决绝和不择手段的冷酷。可我们看看柏林那帮密谋者,他们在干什么?等确认、等命令、怕担责……他们身上那种德国军官团根深蒂固的、凡事都要讲程序、讲条令的服从天性和职业习惯,在这一刻,成了他们最致命的枷锁。可以说,这场政变,最终是被孕育了它的那种普鲁士军事文化本身给击败了。

第二个,也是更本质的,是方法论上的错配。施陶芬贝格和他的同伴们,绝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德国精英、是贵族、是绅士。他们试图用一种“君子”的方式,去推翻一个彻头彻尾的“流氓”政权。他们计划着如何斩首毒蛇,却没有一个有效的计划,去应对那庞大而顽固的蛇身——也就是纳粹党和党卫队所建立起来的那个庞大、高效、且深入社会骨髓的恐怖统治机器。他们想得太“干净”了,也太“理想化”了。

那么,我们来做第二个假设:如果政变成功了呢?

假设,那天会议是在地下掩体里开的,或者布兰特上校没有手贱去移动那个公文包,希特勒被当场炸死了。同时,柏林的通讯被第一时间切断,戈培尔、希姆莱等纳粹头子被迅速逮捕。一个新的、由贝克将军和格德勒博士领导的德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那么,他们能成功地结束战争吗?

答案,几乎也是否定的。

因为,密谋者们有一个非常天真,甚至可以说是一厢情愿的核心政治目标:他们希望,在推翻希特勒之后,能够立刻与西方盟国(主要是英美)达成单方面的停火协议,然后,调转枪口,集中全部力量,在东线,继续抵抗苏联红军的进攻,把苏联人,挡在德国的国门之外。

这个想法,从德国人的立场出发,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他们完全误判了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盟国的决心。

早在1943年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就已经向全世界公开宣布,盟国对于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将坚持一个唯一的原则,那就是——“无条件投降”。

为什么要定下这么一个不留任何余地的政策?

一方面,就是咱之前说过的是为了避免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覆辙。一战结束后,德国国内就冒出了所谓的“背后一刀”神话,说是德国军队没有在前线被打败,而是被国内的“叛徒”(指社会党人、犹太人等)从背后捅了一刀,才被迫投降的。这个谎言,后来成了纳粹崛起的重要宣传口号。所以这一次,盟军的目标很明确:必须在军事上,彻底地、毫无争议地,摧毁德国的战争机器,占领它的本土,让所有德国人都清清楚楚地看到,你们是“战败”了,没有任何借口可找。

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向苏联的斯大林保证,英美绝对不会背着他,去和德国单独媾和。这是维持盟国团结的政治基石。

所以,可以断定,就算720政变成功了,一个新的反纳粹德国政府,坐到谈判桌前,从盟国那里听到的,依然会是那五个字:“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盟国的定义里,早已不是一场传统的国家间的战争,而是一场正义对抗邪恶的意识形态“圣战”。对于绝对的邪恶,是不存在谈判和妥协的。

密谋者们的政治思维,还停留在19世纪那种传统的欧洲外交模式里,他们对这场战争的性质,产生了根本性的误判。

因此,即使7月20日的炸弹,炸死了希特勒,即使“女武神”的政变,在军事上取得了成功,它也几乎注定会在政治上,走向失败。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的抵抗和牺牲,就毫无意义。如果政变成功,或许,战争可以提前大半年结束。这意味着,从1944年夏天到1945年5月,那无数在集中营里、在东西两线的战场上、在被轰炸的城市里死去的生命,或许可以被拯救。德国的城市,可能会免于被彻底夷为平地。甚至,欧洲战后的地缘政治版图,也可能被改写——或许,是美军和英军,而不是苏联红军,率先开进柏林、布拉格和维也那。

历史,没有如果。但正是这些在最黑暗的时刻,挺身而出的“失败者”,用他们的勇气和生命,向世界证明了,在那个被纳粹绑架的国度里,还存在着另一个德国。一个有良知、有荣誉、敢于反抗的德国。

他们的行动,或许没能拯救自己的国家于毁灭,但却在某种意义上,拯救了德意志民族的灵魂。

好了,720密谋的惊心动魄,我们就讲到这里。但是,希特勒虽然躲过了一劫,德国的败局,却已无法挽回。在西线,盟军已经冲出了诺曼底,兵锋直指巴黎。解放巴黎的行动已经近在咫尺,守卫巴黎的任务交给了迪特里希·冯·肖尔蒂茨上将,而此时的巴黎全城都埋好了炸弹。肖尔蒂茨接到的命令是一旦盟军进入巴黎就引爆炸弹,让巴黎成为一片废墟,那巴黎的命运又将如何?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