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81章 父辈的旗帜(第2页)

他们,将整座岛屿,彻底地“地下化”了。

利用岛上松软、易于挖掘的火山岩,日军挖掘了总长度超过18公里庞大的隧道网络。这些隧道,如同人体的血管一般,连接着岛上超过1500个地下房间、指挥所、弹药库、野战医院,以及成千上万个机枪和火炮阵地。

这些隧道的设计,极为精巧。它们不仅有多个伪装起来的出入口,以防止被美军的炸药或火焰喷射器封锁,还构建了复杂的、多层次的通风系统,以排除地下不断渗出的毒气。栗林忠道的总指挥部,就设在岛屿北部一个深入地下20米的巨大洞穴中,其顶部覆盖着厚厚的、坚固的火山岩。

而岛屿南端的折钵山,这座海拔169米的死火山,被日军工兵们,用炸药和镐头,给完全掏空了。它被改造成了一座拥有七层立体防御工事的巨型要塞,其内部坑道纵横,火力点密如蛛网,从剖面图上看,宛如一座垂直的、巨大的地下蜂巢。

在地面上,日军的工程师们,还有一项惊人的发现。他们将岛上遍地的火山灰,与海水和水泥混合,可以制造出一种强度极高的、速干的特种混凝土。他们用这种材料,构筑了数百个坚固的机枪碉堡和炮垒。一些重要工事的墙壁和顶盖,厚度甚至超过了1.2米,足以抵御美军战列舰主炮的直接命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防御体系,最核心、也最致命的战术思想,在于其“弹性”和“再生”能力。 美军的舰炮和航空炸弹,可以轻易地摧毁地表上任何暴露的工事。但是,他们无法触及那些深藏在地下的、日军的主力部队。更致命的是,通过那些四通八达的隧道,日军可以快速地、悄无声息地,重新占领那些刚刚被美军火力“肃清”的火力点。

这意味着,对于即将登陆的美军陆战队员而言,他们将面对一个几乎“打不死”的敌人。一个刚刚被你用火焰喷射器烧过的洞穴,几分钟后,可能又会从另一个小孔里,伸出一挺机枪,从你的背后,射来致命的子弹。

栗林忠道,将整座硫磺岛,变成了一个单一的、整合的、充满死亡陷阱的、三维立体的武器系统。他将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了地下。他要以此,来完全抵消美军那压倒性的海空火力优势,迫使后者,陷入一场最原始、最野蛮、最血腥的近距离消耗战。

当美军的策划者们,还在地图上,规划着对硫磺岛地表目标进行轰炸时,他们真正的敌人,早已潜伏在了他们脚下深处,冷静地,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在美军庞大的太平洋舰队旗舰上,一场激烈的、几乎是火星撞地球般的争论,正在最高指挥层之间展开。

争论的核心,只有一个问题:在登陆日之前,到底要对硫磺岛,进行多长时间的火力准备?

一方,是即将率领部队登陆的海军陆战队第五两栖军的指挥官,霍兰·“嚎叫的疯子”·史密斯中将。

另一方,则是以海军上将里士满·特纳和雷蒙德·斯普鲁恩斯为代表的海军高层。

霍兰·史密斯中将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1943年塔拉瓦环礁战役的、那如同噩梦般的惨痛记忆。在那场战役中,就是因为战前的舰炮轰击,未能有效摧毁日军用椰木和珊瑚构筑的坚固工事,导致数以百计的海军陆战队员,在齐腰深的海水中,被日军的机枪成片地扫倒,他们的尸体,染红了整个泻湖。

史密斯绝不希望,历史的悲剧,在硫磺岛重演。因此,他像一头愤怒的狮子一样,据理力争。他最初的要求,是舰队必须对硫磺岛,进行长达十天的、不间断的、毁灭性的舰炮轰击。之后,在海军的压力下,他妥协到了九天,最后,他的底线是四天。他的声音,在作战会议室里不断回响。

然而,海军的将领们,有他们自己的、冷酷的考量。

首先,整个太平洋战场的推进时间表,被排得异常紧凑。由于麦克阿瑟将军在菲律宾吕宋岛的战役,因为恶劣的天气和日军的顽强抵抗而有所延迟,原定于1月20日发起的硫磺岛登陆日,已经被推迟到了2月19日。而接下来的、规模更庞大的冲绳岛战役,最晚必须在4月1日打响,以避开冲绳地区的季风季节。在这个环环相扣的时间链条上,实在是没有给硫磺岛,留下太多奢侈的准备时间。

其次,海军方面认为,从1944年12月8日开始,陆军航空队的B-24轰炸机,已经对硫磺岛,进行了连续74天的空中轰炸。在他们看来,岛上的目标,已经被充分地“软化”了。

更重要的是,海军有自己的战略优先事项,和一点点小小的“私心”。斯普鲁恩斯上将,计划动用马克·米切尔中将指挥的、强大的第58特混舰队的航空母舰,在硫磺岛登陆期间,去空袭日本的首都——东京。这一方面,是为了摧毁日本的空中力量,防止他们从本土起飞增援硫磺岛;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微妙的军种之间的竞争——海军希望向世人证明,他们海军的舰载机,在打击日本本土方面的威力,丝毫不亚于陆军航空队那些备受瞩目、天天上报纸的B-29轰炸机。

最终,海军的逻辑,压倒了陆战队的担忧。史密斯中将的请求,被一再驳回。最终确定的火力准备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天。而由于天气原因,这三天的轰击效果,也大打折扣。

史密斯中将感到心碎和愤怒。他私下里对记者说:“我们是在用陆战队员的生命,来换取海军的时间表。”他预感到,他的陆战队员们,将为这个决定,付出惨重得可怕的代价。

然而,这场指挥层的争论,其本身,就建立在一个致命的误判之上。无论是要求十天的史密斯,还是只给三天的海军,他们都假定,日军的防御工事,主要位于地表,是可以通过足够猛烈的炮火来摧毁的。美军的情报部门,严重地、灾难性地,低估了栗林忠道的地下堡垒的规模、深度和坚固程度。

因此,无论炮击是三天,还是十天,甚至是一个月,对于那些深藏在火山岩和钢筋混凝土之下的日军主力来说,都无异于隔靴搔痒。

1945年2月19日,随着第一波海军陆战队员踏上硫磺岛的黑色沙滩,地狱之门,缓缓地为他们开启了。美军原以为5天就能拿下争做硫磺岛,可没想到此时的美军是遇见真正的对手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945年2月19日,黎明。 庞大的美国舰队,如同一座由钢铁铸成的、浮动的城市,密不透风地环绕着那座死寂的、黑色的硫磺岛。清晨6时40分,舰队的舰炮开始怒吼,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向着小小的岛屿,倾泻着成吨的钢铁。

在拥挤的运输舰上,海军陆战队第四师和第五师的士兵们,正在进行着最后的准备。他们互相检查装备,默默地抽着最后一根烟,眼神中,交织着年轻人特有的紧张、兴奋,和一种被那震耳欲聋的炮火声所鼓舞的、虚假的乐观。许多人,包括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兵,都相信,在如此猛烈的轰击之下,岛上不可能还有任何活物。

上午9时整,登陆的号角正式吹响。

第一波68辆履带登陆车(Lvt),冲开白色的浪花,向着岛屿东南部的黑色海滩,猛扑过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登陆过程,异常的顺利。滩头上,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只有零星的、不成规模的迫击炮和轻武器射击。

这,正是栗林忠道精心布下的、寂静的陷阱。

然而,陆战队员们面对的第一个敌人,并非日本人,而是这片充满了恶意的土地本身。硫磺岛的海滩,并非像诺曼底或瓜岛那样,是由坚实的沙地构成的。它完全是由松软、粗糙的、深黑色的火山灰构成的。

一名陆战队员后来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在那上面奔跑,感觉就像是在一大堆松散的、刚磨好的咖啡渣里挣扎。”

士兵们的双脚,深深地陷入其中,每抬起一步,都异常的艰难。更糟糕的是,这些像流沙一样的火山灰,根本无法构筑可以提供有效掩护的散兵坑。你刚刚挖开一个坑,周围的火山灰,马上就会像液体一样,重新把它填满。

重型的车辆和坦克,更是寸步难行。许多履带登陆车,刚一冲上海滩,就陷入了沙中,动弹不得。它们像搁浅的鲸鱼一样,堵塞了后续部队的登陆通道。整个海滩上,迅速地陷入了一片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