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86章 维斯瓦河的雷霆(第3页)

因此,克拉科夫的幸免于难,可能更多的是这种高效军事决策的“副产品”,而非一个以文化保护为首要目标的、纯粹的“人道主义”行动。一个军事事件,就这样在战后,被巧妙地重塑,以满足复杂的政治需求。克拉科夫的幸存是事实,但幸存背后的原因,远比那个英雄故事,要复杂得多。

当苏军的坦克洪流,以每天几十公里的惊人速度,向西席卷之时,一些重要的城市,被他们甩在了身后。根据希特勒的命令,这些城市被宣布为“要塞”,要求守军在被完全包围的情况下,死战到底,战斗到最后一人,以牵制苏军的兵力,扰乱其漫长的后勤补给线。

其中,最重要、也最血腥的一座“要塞”,就是波兹南。

波兹南是连接华沙和柏林的重要铁路和公路枢纽。1月25日,朱可夫的先头部队,包围了这座城市。但方面军的主力并未在此停留,他们继续像一阵风一样,向奥得河挺进。肃清这座“要塞”的艰巨任务,交给了那位在斯大林格勒打出了赫赫威名的、巷战大师——瓦西里·崔可夫将军指挥的第8近卫集团军。

战斗异常残酷和血腥。苏军不得不逐个拔除城市外围,由普鲁士时代修建的、一系列极其坚固的堡垒,然后陷入了逐街逐屋的、斯大林格勒式的惨烈巷战。战斗的最后焦点,集中在城北一座古老的城堡——维尼亚里要塞上。这座要塞,拥有深深的壕沟和陡峭的壁垒。在最后的强攻中,甚至出现了仿佛中世纪战争般的场景:苏联士兵,在德军密集的机枪火力下,架着梯子,英勇地攀爬着湿滑的城墙。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血战,直到2月23日——苏联红军建军节这一天,维尼亚里要塞的抵抗,才最终停止。这场围攻战,代价极其高昂。整座城市,55%被彻底摧毁,市中心更是90%沦为一片废墟。

希特勒的“要塞”战略,在波兹南的废墟上,被证明是彻底的、灾难性的破产。虽然这座城市,牵制了崔可夫的几个师近一个月的时间,但它丝毫没有阻碍苏军主力向奥得河的推进。朱可夫的方面军主力,在1月份的最后几天,就已经抵达了奥得河,而此时波兹南的战斗,才刚刚进入高潮。德国为此,徒劳地付出了4万名士兵和一座历史名城的代价,而这些兵力,如果用于在奥得河畔组建一条新的防线,或许能发挥远比现在大得多的作用。

当苏军的攻势,如雪崩般席卷波兰和德国东部领土时,一场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也随之展开。数以百万计的德国平民,从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和波美拉尼亚,那些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中,开始了向西的、一场绝望的大逃亡。

这场逃亡,是恐慌的自发行为和迟来的、混乱的官方疏散相结合的产物。纳粹政权的地方官员,为了维持“战斗到底”的假象,一直严禁平民提前撤离。直到苏军的炮声已经清晰可闻时,他们才下达撤离命令,而此时,一切都为时已晚。

数百万难民,绝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涌上了冰天雪地的道路。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拉的农用木板车。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道路被撤退的德军和难民的队伍,堵得水泄不通。许多孩子,就在敞篷的马车上,活活冻死。苏联的强击机,时常会低空飞过,对着拥挤的人群,进行无情的扫射。

他们的恐惧,被纳粹自己的宣传机器,无限地放大了。为了激励军队的抵抗意志,纳粹的宣传部门,大肆渲染苏联红军的暴行。不幸的是,这些宣传在很多情况下,与难民们遭遇的现实,悲惨地吻合了。当红军的先头部队,追上难民队伍时,抢劫、强暴和屠杀,时有发生。这是一场混杂着战争罪行和复仇狂热的巨大悲剧。

对于那些试图从海上逃离的人来说,命运同样凶险。1945年1月30日,满载着近万名难民和伤兵的德国邮轮“威廉·古斯特洛夫”号,在波罗的海,被一艘苏联潜艇击沉。超过9000人,葬身于冰冷的海水之中,成为人类航海史上,最惨重的一次单船海难。

到1945年2月初,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已经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颠覆性的成功。在短短三周之内,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向前突进了整整500公里,其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了奥得河,并在屈斯特林等地,成功夺取了西岸的桥头堡。

从这里到柏林,直线距离只有不到70公里。此时的德国首都,防御力量几乎为零,门户大开,就像一个没穿衣服的美女。全世界都以为,红军将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在几天之内就结束战争。

然而,苏军,停下了脚步。

这个决定,在战后,引发了军事史学界长达数十年的激烈争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如果”之一。为什么红军在胜利唾手可得之际,放弃了直取柏林的机会?

军事上的审慎:以朱可夫元帅为代表的观点认为,这是一个基于审慎军事考量的正确决定。首先,后勤已经达到了极限,部队“油尽灯枯”。其次,部队极度疲惫,亟需休整。最关键的是,侧翼存在巨大威胁。朱可夫的方面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指向柏林的突出部,但其漫长的右翼(北翼)是完全暴露的。在波美拉尼亚地区,德军仍然集结着一支相当规模的部队。如果苏军不顾一切地冲向柏林,这个虚弱的侧翼很可能会遭到德军的反击,导致整个攻势前功尽弃。

战术上的大胆:然而,以崔可夫将军为代表的另一方,则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坚称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认为二月初的柏林实际上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德军在波美拉尼亚的部队,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发动一次有效的反击。如果当时果断向柏林突击,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拿下这座城市,从而提前几个月结束战争,并挽救数十万士兵的生命。

然而,在这场纯粹的军事辩论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更深层次的、也更具决定性的因素:政治。

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斯大林做出暂停进攻的最终决定,是在他从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至11日)返回莫斯科之后做出的。

在雅尔塔,三巨头已经就战后德国的占领区划分,达成了最终协议。斯大林已经从政治上,确保了苏联将占领德国东部和半个柏林。既然战利品,已经通过外交手段“预定”好了,那么在军事上,抢先一步、不惜代价地冲进柏林,以避免西方盟国捷足先登的紧迫性,就大大降低了。

于是,斯大林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他将战略预备队和后勤保障的重心,从柏林方向,暂时转移到了南线。他命令乌克兰第2和第3方面军,发动一场新的大规模攻势,目标是占领维也纳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多瑙河流域,以确保苏联在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战后利益。

对柏林的最后一击,被推迟到了南方的战役结束之后。

因此,奥得河畔的止步,是军事上的审慎和冷酷的地缘政治算计,复杂交织的结果。斯大林,作为一个冷酷的现实主义者,他的棋盘上,不仅有柏林这一个棋子。他着眼的,是整个战后东欧和中欧的势力版图。为了确保一个更广阔、更稳固的苏联帝国,他宁愿在军事上,采取更稳妥的步骤,哪怕这意味着,最终攻克柏林时,将面对一个经过两个月时间重新设防的、更难啃的硬骨头,并为此付出更高的伤亡代价。

政治,最终压倒了纯粹的军事速度。

1945年2月3日,当苏军在奥得河畔巩固桥头堡时,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正式宣告结束。在短短23天的时间里,世界见证了军事史上最迅猛、最彻底的战略突击之一。

这场战役,对德军而言,是一场无可挽回的浩劫。整个东线德军的主力,被彻底粉碎,国防军在东线的最后一道完整防线,灰飞烟灭。帝国之门,已经被轰然撞开。

在这场宏大的军事行动中,有一个事件,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军事范畴,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可忽视的永恒见证。1945年1月27日,苏联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部队在推进途中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面对眼前的一幕幕,身经百战的苏军官兵一时竟也沉默无言。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这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我们早已知道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犯下了怎样的滔天罪行。但在当时,这一发现的震撼程度,远超许多人能够想象。

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被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正义对抗邪恶。但“正义”与“邪恶”这两个词,今天听来理所当然,在当时,却并非所有人都能认同。须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乃至更早的年代,战争往往被视为国家间利益冲突的自然延伸——有矛盾、开战、分胜负,打完继续过日子,谁是侵略者、谁是被侵略者,并不重要。而到了二战初期,即便是在盟国阵营内部,“法西斯德国是否绝对邪恶”这一判断,也仍未获得广泛共识。

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盟国领导人首次以“反法西斯战争”之名公开宣称纳粹德国为“邪恶政权”,但问题随之而来:凭什么?凭什么将德国定性为“邪恶”的敌人,而不仅仅是又一个野心勃勃的强权国家?当时甚至有不少德军军官、外交官、普通士兵,连集中营的存在都一无所知,更遑论相信“人皮灯罩”“人体肥皂”这些听起来匪夷所思的传闻。

而奥斯维辛的解放,正是那个“证据确凿的时刻”。集中营中的焚尸炉、毒气室、巨量遗骸、成堆的鞋子、发辫、金牙、日用品,以及幸存者那濒死的目光,为全世界揭开了纳粹罪行的血腥真相。这不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而是善恶之间的最后审判。

世界媒体的记者赶到现场,试图以相机记录下这场“文明崩溃”的惨剧。但许多人在镜头前久久说不出话来,报道中只能不断重复“难以形容”“令人作呕”之类的词句——他们知道,自己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角落。

从那一刻起,打败纳粹德国,不再是出于战略利益的选择,而是一场道义上的必然。这场战争,终于不只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而是正义与邪恶、生与死、人性与灭绝之间的决斗。

随着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的结束,标志着苏德战争,快要进入了尾声(当然我这里说了快要,希特勒可不是那么轻易认输的主)。虽然最终攻克柏林的战斗,要等到四月份才打响,但从军事战略的意义上说,战争的胜负,其实已在一月份的波兰平原上,尘埃落定。

纳粹德国,距离彻底完蛋也没剩下多长时间了。将军们该干的事,也快差不多了,剩下的,就该是政治家们好好坐下来,谈谈战后的事情了。

于是,1945年2月4日,在苏联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上,那座曾经是沙皇度假地的海滨小城——雅尔塔,三巨头时隔一年多,再次聚首。史称“雅尔塔会议”。这次会议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我们今天的世界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那次会议上敲定的。

那么,在那张巨大的圆桌旁,三位巨头们,又该经历一场怎样激烈的、充满了智慧、算计与妥协的唇枪舌战呢?他们将如何为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规划一个全新的未来?接下来几回我会根据各个国家档案馆的公开资料,为大家尽量详细展现当时三巨头在雅尔塔会议上的“唇枪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