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雅尔塔的秘密交易
如果说,波兰问题的辩论,是一场在聚光灯下上演的、充满了激情与道义呼喊的公开大戏;那么,接下来这场关于远东未来命运的交易,则更像是一场在后台小房间里,进行的、只有少数几个核心人物参与的、冷酷而高效的秘密交易。
上一回咱们说到,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围绕着波兰的边界和政府问题,展开了一场堪称史诗级的唇枪舌战。最终,他们达成了一份充满了外交辞令的协议,暂时将这个最棘手的问题,包裹了起来。丘吉尔,扞卫了他眼中的“荣誉”;罗斯福,得到了他想要的“民主承诺”;而斯大林,则牢牢掌握了通往控制波兰之路的所有钥匙。
然而,就在丘吉尔为了波兰的命运而殚精竭虑、罗斯福为了他的联合国理想而苦心斡旋之时,另一场同样将深刻改变世界格局的交易,正在悄然进行。这场交易的主角,是罗斯福和斯大林,而交易的筹码,则是遥远的亚洲,以及中国的未来。
之前咱们在讲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就已经向罗斯福,做出了一个口头上的承诺:在德国战败后,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对于美国而言,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承诺。
当然这只是一个口头承诺并没有签任何协议。
整个1944年,美国的外交官们,一直在莫斯科,像一群勤劳的蜜蜂一样,嗡嗡作响地努力着,试图将斯大林这个模糊的承诺,转化为一份具体的、可以执行的军事计划。然而,苏联方面,却始终像一个精明的商人,不紧不慢,含糊其辞,一直在拖延。
斯大林非常明确地表示,在他的那份政治“愿望清单”得到完全满足之前,他不会作出任何具体的军事承诺。这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项经过深思熟虑的、长期的战略布局。他极其巧妙地,将苏联参战,描绘成是对盟国的一种“巨大恩惠”,而非苏联自身地缘政治利益的追求。因此,既然是“恩惠”,那就理应获得丰厚的、相应的报偿。
决定性的时刻,发生在1944年12月14日。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斯大林与美国驻苏大使,埃夫里尔·哈里曼,举行了一次极其关键的会谈。这次会谈,才是雅尔塔远东秘密谈判的、真正的序曲。
在那次会谈中,斯大林不再有任何的含糊其辞。他“极其详尽地”,向哈里曼阐述了苏联在远东的领土野心。他甚至在一张巨大的地图上,亲自为哈里曼指出了他所要求的权益范围。这套方案,几乎就是后来雅尔塔密约的完整蓝本。
斯大林的这份“价目表”,传回华盛顿后,美国国务院的远东问题专家们,对此表示了深深的警惕和不安。他们建议,不应将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直接割让给苏联,而应考虑将其置于战后的国际托管之下。
在雅尔塔会议召开前夕的马耳他,当美英代表团做最后准备时,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更是直言不讳地向美国国务卿斯特蒂纽斯建言,美国根本无需为换取苏联的参与,而“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艾登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之所以决定参战,完全是出于其自身的利益考量——他们绝不希望,看到英美两国,单独赢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并主导战后的亚洲新秩序。因此,莫斯科的参战是必然的,根本无需用重大的领土让步来换取。
然而,这些来自专业外交官的、清醒而理性的建议,最终都被最高决策层,搁置了。
斯大林在谈判正式开始前,就提前亮明所有底牌的策略,堪称一次大师级的博弈。他成功地,将整个议题的框架,从“我们需要付出什么代价,来换取苏联参战?”,巧妙地转变成了“我们能否接受苏联开出的这些条件?”。
这使得美国代表团,在抵达雅尔塔时,就已经处于一种极其被动的、只能回应的地位。他们不是来开启一场新的谈判,而是来对一份已经拟好的价目表,进行最终的确认。军事上的迫切需求,最终压倒了外交上的审慎。罗斯福总统决心要达成这笔交易,他前往雅尔塔的目的,已不是为了讨价还价,而是为了敲定一份他认为,对赢得战争、拯救成千上万美国士兵生命,至关重要的协议。
这场决定远东命运的交易,其核心场景,在1945年2月8日下午3点30分,正式上演。
地点,是罗斯福下榻的里瓦迪亚宫,他个人的书房里。气氛私密,却又充满了历史的沉重感。房间里,除了罗斯福和斯大林,只有各自的贴身翻译——美国的查尔斯·博伦和苏联的弗拉基米尔·巴甫洛夫,以及哈里曼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在场。丘吉尔,被刻意地排除在了这场密会之外。
罗斯福总统身体的极度虚弱,是房间里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据丘吉尔的私人医生观察,此时的总统,“看起来又老又瘦,面容憔悴”,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然而,比他身体的衰弱,更沉重的,是压在他心头的那份关于太平洋战争的、巨大的压力。
当时,美军的军事策划者们,正面临着一个恐怖的梦魇:进攻日本本土的“没落行动”。根据最保守的估计,这场行动,可能造成美军总伤亡人数,从数十万,到接近五十万。
刚刚结束的硫磺岛战役,让这些冰冷的数字,变得无比真实和恐怖。在这些小岛上,日军近乎疯狂的、玉碎式的抵抗,和美军付出的惨重代价(硫磺岛阵亡近7000人),让华盛顿的每一个决策者,都感到不寒而栗。情报显示,日本已经在九州,集结了超过90万军队和近万架“神风”特攻队飞机,准备进行最后的、血腥的本土决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促成苏联出兵,从背后,猛击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被华盛顿的军事和政治高层,视为能够迅速结束战争、挽救数十万美国年轻生命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斯大林一开口,便直奔主题。他靠在沙发上,平静地说道:“苏联在何种政治条件下,将参加对日战争。他说,他已就此问题,与哈里曼大使,进行过一次会谈。”
这句话,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去年12月的那次关键会晤,并强调了:这并非一场新的谈判,而是对既定议程的最终确认。
罗斯福的第一个让步,来得迅速而彻底。当谈及库页岛和千岛群岛时,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答道:“关于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在战后归属俄国一事,将不会有任何困难。”
“不会有任何困难”,这句斩钉截铁的措辞,清晰地暴露了他急于达成协议的迫切心态。这并非天真的表现,而是一个清晰的战略信号,意在告诉斯大林:“我是来做交易的,让我们直接谈重点,不要浪费时间。”
接着,讨论转向了不冻港和满洲铁路的问题。这涉及到另一个主权国家——中国的利益。罗斯福为大连港,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直接从中国租借,二是在国际委员会的管理下,将其变为一个对所有国家开放的自由港,并表示,他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对于中东和南满铁路,他也提出了两个选项:由苏联直接租用经营,或由一个中苏联合委员会,共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