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雅尔塔的秘密交易(第2页)
此时,斯大林抛出了他那早已精心准备好的、完美的政治托词。他解释说,如果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他和莫洛托夫同志,将很难向苏联人民解释,为何俄国要参加对日战争。”他声称,苏联人民完全理解对德国的战争,因为那威胁到了苏联的生存,但他们不会理解,为何要与一个“没有给我们带来大麻烦的国家”——日本,去开战。
当然,他这就是装出来的姿态。事实上,斯大林此时内心对对日作战早已跃跃欲试。要知道,早在几十年前的日俄战争中,俄国和日本就曾为争夺东北亚的利益而在中国土地上爆发激烈冲突。那场战争最终以沙俄海军在对马海峡遭到日本海军毁灭性打击而告终,不仅让俄国丢掉了远东的战略主动权,更被视为斯拉夫民族的一大奇耻大辱。
想象一下——作为一个自诩为欧洲列强的大国,竟然在战场上被一个亚洲的小国日本打得落花流水,颜面尽失,这种耻辱在整个俄国上层久久挥之不去。就好比学生时代,班里的“恶霸”被一个一向安分守己、沉默寡言的“乖学生”当众痛打了一顿——你说,这以后他还怎么在班里抬得起头?
斯大林当然清楚这一仇未报,苏俄的脸面便始终蒙着一层羞辱的阴影。如今借助反法西斯战争的名义,借盟国之手打开远东战场,对日复仇、夺回旧日荣光,可谓天赐良机。他表面镇定,实则已暗藏锋芒。
在会谈中,罗斯福反复强调他的一个掣肘,或者说,是他为自己向中国主权做出让步,寻找的一个台阶:“他还没有机会,同蒋介石元帅讨论此事”,并且抱怨说,任何告知中国人的事情,“不出二十四小时,就会为全世界所知”。
斯大林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步步紧逼。他说:“如果能带着一份由三强商定的书面条件,离开这次会议,那将是非常有益的。”
罗斯福几乎没有犹豫,立刻表示:“他认为这可以办到。”
这次密会,与其说是一场唇枪舌剑的谈判,不如说是一场冷酷交易的、正式的签约仪式。罗斯福是在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来“购买”苏联的几十个师,以换取美国士兵的生命。在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提交的那份、触目惊心的伤亡预测报告面前,遥远的满洲的未来归属,显然,已经退居到了次要的地位。
在罗斯福与斯大林达成原则性的谅解之后两天,2月10日下午,一场关键的、却常常被历史忽略的外交交锋,在哈里曼和莫洛托夫之间展开了。它揭示了苏联在获得原则性同意后,试图在文字的细节中,进一步扩大战果的、经典的谈判策略。
莫洛托夫向哈里曼,递交了一份由苏方起草的协议草案。这份书面文件,暗藏玄机。其条款,比两天前斯大林与罗斯福口头商定的内容,又更进了一步。草案中,提到苏联对旅顺港的“占有”,而不仅仅是“租借”;并暗示,苏联将单独控制满洲的铁路,而非罗斯福所提议的、由中苏联合委员会“共同经营”。
这是对既有条款的一次重大的、悄无声息的升级。
然而,哈里曼,这位比罗斯福更强硬、也更具疑心的谈判者,立刻识破了对方的意图,并予以了坚决的抵制。他当即表示,这些条款超越了总统的授权,他必须立刻请示总统。他坚称,大连和旅顺,必须是自由港,铁路必须由中苏联合委员会共同运营,而最关键的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征得蒋介石的最终同意。
莫洛托夫虽然同意做出一些修改,但在旅顺港的问题上,寸步不让。
这一回合的交锋,凸显了高层政治共识与具体外交执行之间的巨大差异。它也证明了,像哈里曼这样一位警觉且注重细节的职业外交官,作为防止苏联过度索取的“防火墙”,所起的关键作用。
哈里曼制造的僵局,迫使斯大林亲自出面,为这场谈判画上最后的句号。这一幕,是整场博弈的高潮,斯大林通过一次精湛的、充满了个人魅力的外交表演,最终锁定了协议的条款。
斯大林直接找到了哈里曼。他表示,他“完全愿意,让大连成为一个在国际监督下的自由港,但旅顺的情况不同。它将是一个俄国的海军基地,因此,俄国需要租借它。”
哈里曼立刻建议,斯大林将此想法,直接告知罗斯福。于是,两位首脑再次会面。结果是:“总统同意了斯大林元帅修改后的提议。”
这是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次让步。罗斯福接受了将一个国际化的商业港口(大连),与一个苏联独享的、戒备森严的海军基地(旅顺),区别对待的方案。斯大林通过将两个港口的问题,巧妙地拆分,制造出一种“相互妥协”的表象,让罗斯福感觉自己赢得了一个要点(大连的国际化),而斯大林自己,则毫发无损地,实现了其核心的战略目标:在远东,获得一个不受任何限制的、常年不冻的军事基地。
随后,罗斯福询问斯大林,是否应由他来将此事告知中国方面。斯大林的回答,堪称神来之笔。他答道,既然他自己是“利益相关方”,他更希望,由总统先生来做这件“困难”的事。
这一下,便将向中国传达这一噩耗的、那个极其尴尬和困难的责任,稳稳地、无可推卸地,压在了美国人的肩上。
最终的秘密协议文本,于1945年2月11日,被正式拟定并签署。其核心条款,白纸黑字,清晰地写道: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应予维持。
俄国于1904年因日本背信弃义的攻击而受损的旧有权利,应予恢复。即:
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岛屿,归还苏联;
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利益应予保障,并恢复旅顺港为苏联海军基地的租借权;
通往大连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由一个中苏合组的公司共同经营,苏联的优越利益应予保障,而中国保有在满洲的完全主权。
千岛群岛,应交予苏联。
协议最后,用一句不容置疑的话,作为结尾:“三强首脑同意,苏联的这些要求,将在日本被击败后,毫无疑问地予以实现。”
至此,这场围绕远东未来命运的秘密交易,在三巨头的签字下,尘埃落定。
这里提一嘴朝鲜问题:
在开罗问题上,朝鲜,这个被日本吞并了三十多年的苦难国家,它的前途,是开罗会议讨论的另一个重点。
在这个问题上,中美两国的立场,高度一致——都主张在战后,必须恢复朝鲜的独立。中国作为同样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对此表现出了强烈的同情和坚定的支持。他在会上明确表示:“朝鲜人民,长期遭受日本的奴役,理应在日本投降后,尽早重获自由与独立。”
罗斯福也完全赞同朝鲜独立的大方向。但是,这位务实的政治家,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现实考量。他认为,朝鲜在日本长达近40年的殖民统治下,缺乏现代国家的管理经验和自治能力。如果在日本投降后,立刻让其完全独立,很可能会陷入混乱。因此,他倾向于设立一个“国际托管”的过渡期,来帮助和扶持朝鲜,逐步走向真正的独立。据事后解密的档案显示,罗斯福甚至设想过一个长达30年的托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