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不完美的会议(第2页)
其次,在亚洲,斯大林更是赚得盆满钵满。通过那份与罗斯福达成的秘密协议,苏联兵不血刃地拿回了沙俄在日俄战争中失去的一切,甚至更多:外蒙古从中国版图上永久分离,库页岛南部和整个千岛群岛划归苏联,旅顺港成了苏联的海军基地,大连港和中东铁路的特权也搞到了手。这笔交易,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却极大地扩张了苏联在远东的势力范围。
最后,雅尔塔还确认了苏联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并赋予其一票否决权。这在法理上,正式承认了苏联是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世界“两极”之一。
可以说,雅尔塔会议,让苏联的国威和影响力,达到了其历史上的最高峰。斯大林,这位格鲁吉亚出身的钢铁巨人,实现了历代沙皇都未能实现的宏伟目标,将苏联变成了一个真正能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
中国:缺席的“巨头”与被出卖的利益
中国的处境,是雅尔塔会议中最尴尬、也最令人唏嘘的。当时的中华民国,名义上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四巨头”之一,但这场决定其命运的会议,却根本没有邀请它参加。这就像一场决定家庭财产如何分配的重要会议,却唯独把其中一个重要的家庭成员关在了门外。
在雅尔塔那间温暖的宫殿里,罗斯福和斯大林,为了换取苏联早日对日作战,以减少美军伤亡,毫不犹豫地拿中国的核心利益做了交易。外蒙古的独立被默认,东北的铁路和港口主权被出卖。这份秘密协议,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次赤裸裸的“雅尔塔出卖”,是外交史上的奇耻大辱。
消息传来,中国方面虽然愤怒、抗议,但在美苏两大巨头的压力下,最终只能被迫吞下苦果,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法律上承认了雅尔塔密约的结果。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雅尔塔对中国也并非全是坏事。罗斯福总统出于他对战后亚洲格局的设想,坚持要将中国提升为“五大国”之一。他力排众议,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他希望一个强大的中国,能在战后亚洲扮演“稳定锚”的角色。
这个“五常”的席位,虽然在当时看来有些“名不副实”,但却是一笔极其宝贵的政治遗产。它为中国(后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席位)提供了一个永久性参与国际核心事务的顶级平台和一票否决的权力。
因此,雅尔塔对中国而言,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方面,主权实实在在地受到了侵害,是弱国无外交的惨痛写照;另一方面,国际大国的地位在法理上得到了确认,为日后的崛起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法国:意外的“复活”与重返牌桌
如果说中国是“被动接受者”,那法国就是雅尔塔会议上最大的“意外赢家”。会议召开时,法国本土刚刚解放,戴高乐的临时政府地位还不稳固,根本没资格和三巨头平起平坐。按理说,这里没它什么事儿。
然而,法国人得感谢一个人——丘吉尔。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老谋深算的丘吉尔,为了给未来的欧洲找个“平衡块”来对抗苏联,硬是把法国从“二流角色”的泥潭里拉了出来。他反复向罗斯福和斯大林“推销”法国,最终成功说服他们,同意让法国也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并成为对德管制委员会的第四个成员。
这个决定,意义非同凡响。它等于承认了法国的战胜国地位,让法国有权参与决定德国的未来。紧接着,在筹备联合国时,法国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列为安理会第五个常任理事国。
戴高乐将军虽然对自己没被邀请去雅尔塔一事耿耿于怀,嘴上很硬,但心里估计乐开了花。法国,这个在1940年蒙受了奇耻大辱、几乎亡国的国家,在它完全缺席的情况下,戏剧性地恢复了世界大国的地位。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雅尔塔,对于法国来说,就是一次“政治上的诺曼底登陆”,让它在战后国际体系中成功“抢滩”,重新拥有了影响世界格局的权力和资本。
雅尔塔会议一结束,胜利的香槟味还没散去,一种新的、冰冷的气息就开始在空气中弥漫。世界格局,不可逆转地滑向了美苏两强对峙的“两极”时代。而这场长达四十多年的冷战,其最初的种子,正是在雅尔塔的土壤里埋下的。
首先,对东欧问题的模糊处理,是冷战的直接导火索。以波兰问题为例,会议公报写得天花乱坠,说要成立一个“具有广泛基础的”临时政府,并尽快举行“自由而不受干涉的选举”。这话说得滴水不漏,但美英和苏联对“自由”的理解,差了十万八千里。丘吉尔和罗斯福想的是西方式的多党制民主选举,而斯大林心里想的“自由选举”,大概是“人民可以自由地投票给亲苏联的政权”。
会后,斯大林毫不含糊地在东欧各国推行自己的意志,迅速将这些国家变成了苏联的“卫星国”。这让美英方面大呼上当,感觉自己被斯大林“耍了”。双方的猜忌和不信任,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丘吉尔在1946年那篇着名的“铁幕演说”,就公开宣告了这种幻想的破灭,也正式拉开了东西方阵营对立的序幕。
其次,雅尔塔会议事实上默认了“势力范围”外交。这是一种非常古老且赤裸裸的强权政治玩法。虽然大家嘴上都说要尊重各国主权,但实际行动上,却是“我的地盘我做主”。苏联在东欧的主导权,换来了美国在西欧、日本和拉丁美洲的影响力。这种“瓜分世界”的行为,在当时就引起了巨大争议。
许多东欧国家,比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觉得自己被西方“出卖”了,成了大国交易的“雅尔塔牺牲品”。这种“西方背叛论”的观点,在东欧流传了几十年。2005年,美国总统小布什甚至公开批评雅尔塔协议,说它像是新的“慕尼黑协定”,是对自由的妥协。这话虽然有政治表演的成分,但也反映出雅尔塔在道义上的确存在污点——为了地缘政治的稳定,民主原则被暂时放在了一边。
当然,也有很多历史学家,比如着名的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认为,我们不能把冷战的锅全都甩给雅尔塔。他指出,雅尔塔更多的是承认了战场上的既成事实,而不是凭空创造了一个分裂的世界。你想想,会议召开时,苏联红军的坦克已经开到了柏林城下,整个东欧都在其掌控之中。就算三巨头在雅尔塔吵翻了天,也不可能让斯大林把吃进嘴里的肉再吐出来。从这个角度看,冷战的爆发是美苏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必然结果,雅尔塔只是给这个结果盖了个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