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90章 不完美的会议(第3页)

但无论如何争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雅尔塔会议之后,美苏从战时盟友,迅速变成了竞争对手。双方的意识形态对立、地缘政治冲突和军事竞赛,共同催生了冷战这个怪物。从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到北约与华约的成立,再到朝鲜战争的爆发,所有这些冷战的标志性事件,都紧随雅尔塔之后接踵而至。

尽管雅尔塔埋下了冷战的祸根,但它也为战后世界设计了一套全新的秩序框架。这个框架虽然不完美,甚至有些粗暴,但却出人意料地稳定,其核心要素,很多都延续至今。

联合国的诞生与“五常否决权”:这是雅尔塔最重要的“传家宝”。联合国这个平台,以及安理会“五常一票否决”的机制,是三巨头共同设计的“世界安全阀”。这个设计的核心逻辑是:与其让大国在战场上见,不如让他们在会议室里吵。否决权虽然常常被批评,说它导致联合国在很多问题上“瘫痪”,但它也确保了一件事——联合国绝对不会通过一个会直接引发大国之间战争的决议。正是这个“安全阀”,让冷战虽然充满了代理人战争和局部冲突,却始终没有演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个功劳,必须记在雅尔塔的账上。

德国和欧洲的分区占领:雅尔塔决定将德国分区占领,这个看似临时的安排,直接导致了战后德国长达四十多年的分裂。1949年,西德和东德分别成立,柏林也被一道墙隔开,成为冷战最醒目的标志。这个决定,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版图。它让欧洲被人为地切割成东西两大阵营,这种分裂的伤痕,直到今天还能在一些欧洲人的心中找到。

大国协商与势力范围原则:雅尔塔开创了一种“大国共治”的模式,即世界上的大事,得由几个主要玩家坐下来商量着办。这种模式通过联合国安理会的形式被制度化了。同时,它也确立了“势力范围”的潜规则:在我的后院里,你最好别指手画脚;在你的地盘上,我一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默契,虽然听起来很不公平,但在客观上减少了大国间的直接摩擦,维持了一种“恐怖下的和平”。

总而言之,雅尔塔会议为世界设计了一套新的“游戏规则”:在全球层面,大家在联合国的框架内合作与斗争;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则由美苏两个“超级管理员”分别维护秩序。这个体系,一直稳定运行到1991年苏联解体。

雅尔塔会议已经过去将近80年了,三巨头早已化为尘土,但他们当年画下的那张世界蓝图,其影响至今无处不在。我们今天遇到的很多国际问题,都能在雅尔塔找到它们的“根”。

联合国制度的延续与困境:我们今天的世界,依然离不开联合国。安理会“五常”的构成,80年来纹丝不动。否决权依然是大国博弈的核心工具。比如在叙利亚问题、乌克兰问题上,俄罗斯的否决票让西方束手无策;同样,美国也常用否决权来保护以色列等盟友。这种“大国特权”让许多发展中国家感到不满,要求改革安理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改革谈何容易?想让五大国主动放弃自己的特权,比登天还难。所以,雅尔塔确立的这个联合国核心机制,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怕还将继续运行下去。

欧洲的分裂与整合:雅尔塔给欧洲带来了分裂,但也讽刺地开启了欧洲联合的进程。正是因为被“铁幕”一分为二,西欧国家才感受到了空前的安全压力,从而抱团取暖,从煤钢联营一步步走向了今天的欧盟。冷战结束后,欧洲名义上实现了统一,但雅尔塔的“幽灵”并未散去。英国脱欧、俄乌冲突,都显示出欧洲内部的裂痕和外部的安全挑战依然严峻。欧洲的命运,似乎总是在“分裂”与“统一”这两个雅尔塔的遗产之间摇摆。

东亚格局的复杂遗产:雅尔塔对东亚的影响,留下了一系列至今无解的“烂摊子”。朝鲜半岛的“三八线”,就是美苏在雅尔塔体系下划定受降范围的直接产物,最终固化为国家分裂的永久伤痕。而日俄之间关于“北方四岛”(即千岛群岛南部)的领土争端,其法理依据,也直接源于雅尔塔密约。可以说,东亚地区几乎所有的热点问题——朝鲜核问题、领土争端,都或多或少地与雅尔塔及其后续安排有关。

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绝不是一场简单的外交会议。它是一把手术刀,在二战的废墟上,对世界进行了粗暴而高效的“外科手术”。它奠定了战后世界的两极格局,塑造了联合国这个至今仍在运转的国际核心机制,也埋下了一系列至今仍在引爆的“地缘政治地雷”。

评价雅尔塔,你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

说它“好”,因为它结束了世界大战,并建立了一套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机制,带来了长达几十年的“大国和平”。

说它“坏”,因为它充满了强权政治的自私与冷酷,牺牲了许多中小国家的利益,并直接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

它更像是一场在无可奈何的现实面前,人类为了求生存而做出的一次充满缺陷的伟大尝试。它的故事告诉我们,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理想与现实的不断妥协。

好了,雅尔塔会议的“复盘”到这里就差不多了。三巨头在克里米亚的阳光下,为纳粹德国的棺材钉上了最后一颗钉子,也为战后的世界画好了势力范围。此时的德国,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跶了。

但咱们那位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兼前“奥地利下士”——阿道夫·希特勒,能甘心就这么走进历史的垃圾堆吗?当然不!他不仅不甘心,还抱着最后一丝幻想,觉得只要能打一个出其不意的大胜仗,就能像变魔术一样扭转乾坤。不得不说,此时的希特勒,精神状态已经和疯子没什么两样了。

于是,在末日降临前的最后时刻,他孤注一掷,调集了最后的精锐,发动了纳粹德国在整个二战中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这次行动,被赋予了一个充满诗意却又预示着最终结局的名字——“春醒”。

那么,这次“春天的觉醒”,究竟是回光返照的最后疯狂,还是真能创造奇迹的惊天逆袭?它能像元首所期望的那样,一举扭转战局吗?

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