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最后的挣扎(第2页)
“请您不要再诋毁布塞将军和我们的士兵了!”古德里安涨红着脸,几乎是吼出来的。
“你们这帮将军都是没骨气的蠢材,一群饭桶!”希特勒破口大骂,“总参谋部一直在误导和欺骗我!”
“是谁在欺骗您?”古德里安针锋相对,“是盖伦将军(情报负责人)关于俄军兵力的评估报告吗?您说他是傻瓜!那被困在库尔兰的那18个师怎么办?您什么时候把他们撤出来?”
这一下,直接戳中了希特勒的痛处。他一直顽固地不肯放弃波罗的海沿岸库尔兰半岛上被围困的德军,那18个师被扔在那儿等死,对整个战局毫无帮助,却占用了宝贵的兵力。古德里安的质问,让希特勒哑口无言。
据说,这次惊天动地的争吵之后没多久,古德里安就被希特勒以“心脏不好需要休养”为由,“批准休假”了,实际上就是被解了职。德军最高统帅部,在最后决战前夕,彻底陷入了将帅失和的窘境。
在这场风暴中,还有一个年轻将领的名字——沃尔特·文克将军,被称为“希特勒的末日小将”。古德里安本来指望这位年仅39岁的干将去挽救北线危局。可天不遂人愿,2月17号,文克将军跟希特勒汇报完作战计划,连夜开车回前线,结果司机疲劳驾驶,出了严重车祸,文克身受重伤。这下,北线的反攻彻底泡汤了。希特勒甚至怀疑这是古德里安的阴谋,气得直跳脚。
不管高层怎么鸡飞狗跳,“春醒”行动的准备工作,依旧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迪特里希这些前线将领,虽然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但军令如山,也只能硬着头皮,期待奇迹发生。
迪特里希本人,私下里对这次进攻,那是一点都不看好。他亲自去前线溜达了一圈,看到匈牙利早春那化冻后的地形,回来直摇头。那哪是地啊,简直就是一片望不到边的烂泥潭。
他的参谋长克雷布斯少将,给集团军群写了份报告,措辞那叫一个严厉:“巴拉顿湖和韦伦采湖之间那块地方,泥泞得令人发指……在这种地面上搞装甲进攻,根本不可能!”报告里说,开春化冻,遍地都是积水,坦克只要一开下公路,保准立刻陷进去变成铁棺材。从阵地往前看,几乎找不到一块干地。“在这种地方打坦克战,跟集体自杀没什么区别。”克雷布斯苦涩地总结道。
迪特里希拿着这份报告,请求希特勒把进攻推迟几天,至少等地面稍微干一点。他甚至打电话给远在柏林的古德里安,求他帮忙吹吹风。结果呢?要求被断然拒绝。希特勒一天都等不及了,命令必须在3月6日准时发起攻击。
既然如此,迪特里希也没办法了,只能服从。但他心里清楚,这仗,凶多吉少。
希特勒的计划,可以说是野心勃勃到了妄想的程度。他不但要夺回巴拉顿湖,还要把苏军从多瑙河西边整个儿赶出去,解除对维也纳的威胁。这剧本,跟他三个月前在阿登反击战时的幻想,简直一模一样。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蓝图,德军把东线能搜刮到的精锐,全塞到了匈牙利。南方集团军群麾下,汇集了第6、第8、第2装甲集团军,新来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还有匈牙利的一些部队。总兵力加起来接近45万人,光是德军的装甲师就有11个。德国空军也凑了500架飞机,准备开战时抢个制空权。
德军的矛头,就对准了巴拉顿湖和韦伦采湖之间那不到50公里宽的地带。而矛尖,就是迪特里希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下辖四大王牌:党卫军第1装甲师“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第2装甲师“帝国”、第9装甲师“霍亨施陶芬”和第12装甲师“希特勒青年团”。这些师名头一个比一个响,但其实都是刚在西线被打残,仓促补充的新兵蛋子。纸面上有近6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其中光是“虎”式和“虎王”这样的重型坦克就有269辆。这,就是第三帝国最后的装甲家底了。
而在对面,苏联人也不是吃素的。
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司令托尔布欣元帅,早就察觉到德国人要搞事。他立刻下令部队转入防御,玩命地挖工事。在德军可能的主攻方向上,他构筑了纵深几十公里的三道防线,还设置了专门从侧翼打坦克的“斜切阵地”。他判断德军肯定会走老路,就在巴拉顿湖和韦伦采湖之间,布下了天罗地网。
托尔布欣手里坦克不多,总共才400来辆。但他不慌,他有的是炮和地雷。在关键地段,平均每公里正面,他塞了18门反坦克炮。地雷更是埋得丧心病狂,重点区域每公里正面埋了2700颗反坦克雷和2500颗杀伤雷。德军坦克兵要是知道这数据,估计得当场尿裤子。这阵势,简直就是在匈牙利的泥地里,复刻了一个“没有坦克的库尔斯克会战”。
大战前,德军还搞了个“热身运动”。2月中旬,先在北边打了打苏军的桥头堡(南风行动)。“警卫旗队”师的“虎王”坦克确实猛,苏军的反坦克炮打不动正面。但德军虽然拿下了桥头堡,自己也损失惨重,一个重坦营打得只剩下4辆坦克能动。更要命的是,这么一打,把自己的王牌部队给暴露了。托尔布欣一看,“哟,‘警卫旗队’都来了?看来大的要来了!”于是,他更加玩命地加固工事,就等着德国人来送人头。1945年3月初,匈牙利乍暖还寒。一场决定帝国命运的大战,一触即发。
1945年3月6日,凌晨四点,夜幕还未褪去。巴拉顿湖以北的天空,突然被德军的炮火撕裂。数千门大炮对着苏军阵地狂轰滥炸了半小时。随后,德军的坦克和步兵,像一股黑色的钢铁洪流,从巴拉顿湖与韦伦采湖之间汹涌而出。
苏军士兵惊恐地看着地平线上出现的景象:“德国人的坦克和步兵,像雪崩一样压了过来!”
德军兵分三路,在重点地段,一次就投入五六十辆坦克,排成楔形往前冲。开战不到一小时,德军的装甲拳头似乎已经砸开了苏军的防线,突入了数公里。一名苏军炮兵军官回忆:“我们团伤亡惨重,一下子200辆德国坦克冲过来,大炮只能顶着脸打……那场战斗,我们团在整个卫国战争中都没死过这么多人。”
德军的攻势,看起来似乎顺风顺水。
然而,好景不长。德军很快发现,自己遇上了两个最要命的敌人:一个叫“烂泥”,一个叫“早有准备”。
首先是烂泥。随着气温回升,整个大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泥沼。德军的重型坦克,哪怕是威风八面的“虎王”,只要一离开公路,就立刻像陷进沼泽里的恐龙,动弹不得,成了活靶子。
其次是苏军的准备。德军的炮火刚停,苏军阵地里就跟变魔术似的,冒出无数个反坦克炮阵地和机枪火力点,对着冲上来的德国步兵就是一顿猛扫。德军坦克还没开多远,就接二连三地压上地雷,“轰”的一声变成一团废铁。
前线指挥官沃尔勒上将很快就感觉不对劲了。当天下午,他给柏林的古德里安发去战报,愁眉苦脸地写道:“坦克因为泥泞基本没法越野,公路上又全是地雷和炮火……敌人显然早有准备。”第一天打下来,德军弹药消耗巨大,炮弹都快打光了。
当晚,希特勒在“狼穴”指挥部里,像个等开奖的彩民一样焦急地等待着捷报。结果,等来的却是“进展缓慢”的坏消息。第一天,德军推进最远的地方也不过4公里,连个主要目标都没摸到。希特勒失望透顶,但他还不死心,命令前线:“不惜一切代价,明天必须扩大突破口!”
3月7日,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夹雪。匈牙利大地变得更加泥泞阴冷。
德军在恶劣的天气里,继续发动自杀式的猛攻。苏军阵地一度岌岌可危。关键时刻,托尔布欣紧急调动预备队,同时让炮兵司令涅杰林将军指挥160门大炮,对着德军坦克群就是一顿“炮弹洗地”。总算,苏军稳住了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