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春醒未醒
上一回说到,希特勒倾其国力发动的“春醒”行动,非但没能“唤醒”苏联人,反而把自己最后的装甲家底,在巴拉顿湖的泥潭里赔了个精光。德军全线崩溃,败兵如潮水般向奥地利逃窜。而就在德军身后,托尔布欣元帅的苏联红军,这头刚刚被激怒的巨熊,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立刻调转方向,卷起漫天烟尘,朝着一个全新的、至关重要的目标,猛扑过去——维也纳!维也纳的陷落与地堡里的狂欢
咱们得先回到雅尔塔会议那张牌桌上。当时三巨头瓜分战后世界,东欧大部分地盘的归属,基本都心照不宣地划分好了。但唯独有一个地方,是个悬案——奥地利。
1938年,纳粹德国搞了个“德奥合并”,把奥地利整个儿吞了下去,法理上,它已经成了“大德意志”的一个省。斯大林的眼光,那可是毒辣得很。他敏锐地意识到,谁能先拿下维也纳,谁就能在战后谈判桌上,多一枚分量十足的筹码。这座中欧的帝国古都,不仅地理位置关键,政治象征意义也非同小可。
所以,斯大林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宁可把总攻柏林的时间往后推一推,也要优先确保南翼,先把维也纳这块肥肉叼到嘴里。
德军“春醒”行动的惨败,简直是给斯大林送上了一份天大的厚礼。3月16日,德军攻势刚一停摆,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2和第3方面军,几乎是无缝衔接,立刻就地转入反攻。苏军集结了包括王牌坦克军在内的庞大兵力,像一柄烧红的战刀,轻松切开了德军那本已千疮百孔的防线。3月30日,苏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越过了奥地利边境,向维也纳风驰电掣般地冲去。而那些刚从巴拉顿湖泥潭里爬出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残部,包括被打残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根本组织不起任何有效的抵抗,只能边跑边打,狼狈不堪。
就在苏军兵临城下之时,维也纳城内,一场旨在拯救这座城市的悲壮密谋,正在悄然酝酿。
当时,纳粹高层已经下了死命令,要把维也纳变成一片焦土,战斗到最后一人。但在维也纳军区司令部里,有一群有良知的奥地利军官,他们实在不忍心看着这座美丽的音乐之都毁于战火。他们的领头人,是一位名叫卡尔·索科尔的少校。
这位索科尔少校可不是一般人,他是1944年“720事件”刺杀希特勒计划的幸存者,能从盖世太保的血腥清洗中活下来,本身就是个奇迹。他策划了一个代号为“拉德茨基行动”的计划(以奥地利着名元帅命名),准备在苏军攻城时,发动起义,让城内守军放弃抵抗,把一座完整的城市交到苏军手里。
索科尔的团队与奥地利的平民抵抗组织“o5”合作,并且艺高人胆大地在4月2日派人穿过了火线,成功联系上了托尔布欣的司令部。他们把维也纳城内德军的详细布防图,像送外卖一样送到了苏联人手里,并约定好,4月6日苏军总攻一开始,他们就在城里动手。
一切看起来天衣无缝,维也纳似乎就要迎来和平的曙光。然而,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就在起义前夜,4月4日至5日,盖世太保不知从何处得到了消息,提前破获了这个阴谋。一场大逮捕开始了,计划中负责占领多瑙河关键桥梁的卡尔·比德曼少校等人,纷纷落网。抵抗组织占领广播电台的行动也宣告失败。
4月8日,为了报复和震慑城内其他人,盖世太保采取了最残忍的手段。他们把比德曼少校和其他两名军官,在弗洛里茨多夫区的大街上,当众吊死在了路灯柱上。
索科尔本人,在最后一刻接到了警告,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胜利大逃亡。他惊险地逃出城市,一路狂奔到苏军阵地,带去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起义,失败了。
随着“拉德茨基行动”的流产,维也纳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场残酷的巷战。
4月6日,苏军从南面和东面发起了总攻。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德军残部,包括党卫军“帝国”师和“骷髅”师这些“老油条”的余部,在南郊拼死抵抗。而第6装甲师,则在城中巨大的普拉特公园里,利用复杂的地形负隅顽抗。
苏军这次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术素养。他们没有一味地正面硬冲,而是派出了王牌的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从西面来了一个大迂回,像一把锋利的钩子,成功突入维也纳西郊,占领了重要的火车西站,一下子就切断了城内德军的退路。
战斗的焦点,很快集中到了横跨多瑙运河的几座桥梁上。德军为了阻止苏军,炸毁了大部分桥梁,但最关键的帝国大桥还在。4月13日,苏军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的突袭。多瑙河舰队的水兵,坐着小船,与陆军的精锐步兵和空降兵协同作战,从帝国大桥的两端同时发起攻击。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冲上桥面,迅速找到了德军预埋的炸药,咔嚓一下剪断了引爆的电线!
这座决定城市命运的桥梁,被完整地夺了下来。
帝国大桥的失守,宣告了维也纳防御的彻底崩溃。同一天,城内最后的德军放下了武器。苏联红军,完全占领了这座城市。
维也纳的陷落,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面。
一方面,它带来了政治上的解放。自1938年被吞并后,奥地利的国旗,第一次重新在维也纳市政厅的上空升起。在苏联的默许下,奥地利政治家卡尔·伦纳组建了临时政府,宣布奥地利脱离第三帝国。这为奥地利最终在1955年恢复独立与中立,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但另一方面,对维也纳的平民来说,“解放”却带来了新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