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柏林之门的打开(第3页)
当德军在混乱和绝望中准备着末日之战时,在莫斯科,斯大林的心情,却是异常的紧迫。
尽管雅尔塔协议明确规定,柏林归苏联占领,但斯大林骨子里,根本不信任他的西方盟友。他总觉得,丘吉尔和美国人,可能会变卦。他尤其怀疑,英军在西线“按兵不动”,就是为了保存实力,在最后时刻,冲出来抢夺柏林这份战利品。
这种紧张的心理,让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当他的爱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元帅,向他汇报柏林战役的准备计划,并请求需要40天准备时间时,斯大林打断了他,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
“不,15天。15天之内,必须攻克柏林!”
这个命令,给苏军前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三大方面军,开始了疯狂的战前准备。他们紧急调动兵力,日夜不停地集结后勤物资,仓促地进行协同演练,成千上万门大炮,被运往前线,炮口直指柏林。
斯大林的战略部署,清晰而致命: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朱可夫指挥):作为主攻,一把巨大的铁锤,从正东方向,砸开柏林的大门。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攻克施劳弗高地。
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科涅夫指挥):从南面向西穿插,像一把锋利的镰刀,切断柏林与南方德军的联系,并争取从南面,第一个冲进柏林城区。
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指挥):在北面发动进攻,牵制柏林北部的德军,防止他们南下增援。
三支强大的方面军,超过250万大军,像三支巨大的箭头,从不同的方向,指向了同一个目标——柏林。
在莫斯科的最高统帅部里,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也在三位苏联元帅之间展开。
斯大林分别听取了朱可夫、科涅夫和罗科索夫斯基的作战计划。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求胜欲,斯大林在会议上,故意画出了一条分界线,却没有明确规定两大主攻方面军在柏林城内的最终会师地点。他用一种看似不经意的口吻说:
“谁先打进柏林,谁就立首功。谁先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谁就是最大的英雄。”
这句话,像一根火柴,瞬间点燃了朱可夫和科涅夫之间的竞争火焰。这两位战功赫赫的元帅,彼此之间早已存在着矛盾和竞争。斯大林的这句话,让攻克柏林,不仅仅是一场对敌人的战争,更成了一场苏联元帅之间,争夺荣誉的内部竞赛。
1945年4月15日,进攻前夜。
柏林地下的元首地堡里,希特勒依旧在作战地图前,用颤抖的手,调动着那些早已不复存在的军队。
而在柏林城外的苏军阵地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几十万苏军士兵,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地进入了出发阵地。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只能听到装备碰撞的轻微声响,和工兵们在河上铺设浮桥时,压抑的口令声。无数的炮兵,正在最后一次校准射击诸元。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指挥部里,朱可夫元帅亲自来到了火线。他看着眼前这片死一般沉寂的战场,向他的士兵们,发布了最后的动员令:
“同志们!为了我们饱受苦难的祖国,为了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牺牲的烈士,为了我们被蹂躏的家园,前进!向着法西斯的巢穴,柏林,进攻!”
战争,即将在黎明前,以最猛烈的方式,爆发。
1945年4月16日,凌晨。苏军阵地上,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就绪。143盏巨大的探照灯,被部署在阵地前沿,准备在进攻开始时,直射德军阵地,让敌人瞬间致盲。成千上万门大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已经昂起了炮口。
朱可夫元帅抬起手腕,看着手表上的秒针,一格,一格,缓缓地,逼近那个决定历史的零点。
整个东线战场,屏住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