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93章 柏林之门的打开(第2页)

但随着包围圈的日益缩小,弹尽粮绝,莫德尔元帅,这位现实主义者,终于意识到,一切都结束了。他看着自己麾下那32万饥肠辘辘、满脸绝望的士兵,最终做出了一个违抗元首、但拯救了无数生命的选择。

他下令,b集团军群,就地解散。士兵们可以自行选择投降,或者想办法回家。

完成了这最后一道命令后,莫德尔拒绝了下属劝他投降的建议。他说:“一个德国陆军元帅,绝不能成为战俘。”他多次试图亲临前线,寻求战死,但都未能如愿。最终,1945年4月21日,在一个森林里,“防守大师”莫德尔元帅拔出手枪,对着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为自己的军人生涯,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鲁尔区的陷落,标志着德军在西线的有组织抵抗,基本宣告结束。前线指挥官魏德林将军,给柏林发去绝望的电报,向元首报告西线全面崩盘。

但地堡里的希特勒,对此置若罔闻。他把西线的崩溃,归咎于将领的“背叛”,然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柏林,这座他一手缔造、也即将与他一同毁灭的城市。他幻想着,苏军的攻势,会在柏林坚固的城防面前,撞得头破血流。

那么,希特勒赖以为凭的柏林城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此时的柏林,已经被纳粹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堡垒。整个防御体系,分为三道环形防线:

外围防线:在城市郊外,依托天然的河流、湖泊和森林构建,纵深约20-40公里。

外城防线:沿着柏林市的行政边界,利用铁路、运河和坚固的建筑群构筑。

内城防线(“z”防区):这是核心防御区,以政府区为中心,包括帝国总理府、国会大厦等地。这里街垒密布,窗户被封死,到处都是机枪火力点。

整个柏林市区,被划分为九个防区,每个防区都有独立的指挥官。更绝的是,这些防区,可以通过庞大而复杂的地铁隧道相互连接,方便部队在地下快速调动和转移,就像一个巨大的蚁巢。

斯普雷河,穿城而过,成了一条天然的护城河。而在柏林正东方向,有一片关键的高地——施劳弗高地。这是通往柏林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掌握了打开柏林大门的钥匙。

从纸面上看,柏林的兵力相当可观。负责防御的,主要是两个集团军群:北面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海因里希将军指挥),和南面的中央集团军群(舍尔纳元帅指挥)。加上城内的卫戍部队,包括党卫军、陆军残部,以及临时拼凑起来的“人民冲锋队”和“希特勒青年团”,总兵力号称有70多万,拥有1500辆坦克和3000架飞机。但这个数字,水分太大了。

所谓的“人民冲锋队”,大部分都是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中年人,很多人连枪都没摸过几次。而“希特勒青年团”,则是一群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孩子,大的不过十六七岁,小的甚至只有十二三岁。他们手里拿着的武器,通常是一支一次性的“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和一支老旧的步枪。

纳粹的宣传机器,还在声嘶力竭地高喊着“柏林不可战胜!”“每一个街角都将成为坟墓!”但城内,早已是武器匮乏,粮食短缺,军心涣散。这座城市,已经成了一座被绝望笼罩的围城。

在最后的决战来临之前,德军的最高指挥层,又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动荡。

那位曾与希特勒爆发激烈争吵的陆军总参谋长,海因茨·古德里安,终于被彻底赶下了台。他对希特勒固执地在南线高加索等地浪费兵力,导致全线失控的战略,提出了最后的、也是最尖锐的批评。希特勒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解除了他的职务。

这位德国装甲兵之父,黯然离去。但他对德国军事思想的影响,远未结束。战后,他将在西德军队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这已经是后话了。

接替古德里安的,是汉斯·克莱勃斯上将。他上任后,面对的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他无可奈何地,继续着这种形式上的指挥。他组织参谋们,绘制精美的作战地图,签发调动残兵败将的命令,但所有人都清楚,这些军令,已经形同废纸。他扮演的,是一个幽灵军队的总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