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93章 柏林之门的打开

上一回我们说到,维也纳的陷落和罗斯福的去世,像两道闪电,劈开了1945年4月那阴霾的天空。在柏林的地堡里,纳粹高层靠着香槟和占星术,做着回光返照的迷梦;而在华盛顿,一位朴实而坚定的新总统,正准备用一种全新的、更强硬的目光,审视这个即将诞生的新世界。但所有的政治博弈和历史转折,最终都要在战场上见真章。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欧洲时,那最后一场、也是最血腥的一场决战,已经箭在弦上。第三帝国的丧钟,即将在它的心脏——柏林,被敲响。

时间回到1945年初。如果说东线的“春醒”行动是希特勒最后的进攻幻想,那么西线的“阿登反击战”,就是他最后的防守豪赌。结果,跟东线一样,输得一败涂地。

德军就像一个宿醉的拳击手,在阿登森林里打出了一套疯狂的组合拳,然后就因体力不支,被人一拳ko在地。这场反击战,耗尽了德军在西线最后的精锐装甲力量和宝贵的燃料储备。几十万德军士兵伤亡或被俘,几百辆“虎王”、“黑豹”坦克,变成了盟军轰炸机下的废铁。

西线战局,急转直下。德军的防线,就像一件被虫蛀了的旧毛衣,到处都是窟窿。希特勒还在地堡里,对着地图咆哮,幻想着v-2火箭之类的“奇迹武器”能扭转乾坤。但前线的德国军官们,心里已经跟明镜儿似的:这仗,打不下去了。绝望的情绪,像瘟疫一样在军中蔓延。

就在这时,盟军撞上了天大的好运。

1945年3月7日,美军第三集团军的先头部队,推进到了莱茵河边的雷马根镇。他们惊奇地发现,横跨莱茵河的鲁登道夫大桥,居然还完好无损!德军本该把它炸掉,但因为一连串的混乱和失误,炸药没能成功引爆。

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美军指挥官当机立断,立刻组织部队冲了过去,在德军反应过来之前,迅速夺取了这座大桥,并在莱茵河东岸,建立起了一个稳固的桥头堡。

莱茵河,这条被德国人视为“神圣界河”的天然屏障,就这么被戏剧性地突破了。

随后,英美联军在莱茵河的南北多个地点,像搭积木一样,迅速架设起浮桥,数十万大军和成千上万的坦克、卡车,如潮水般涌入德国腹地。

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此时做出了一个后来备受争议、但从纯军事角度看却无比稳健的决定:他命令部队,不搞什么“直捣柏林”的冒险突击,而是采取“宽大正面”战略,齐头并进,像一张巨大的渔网,从西向东,全面碾压过去,把德军所有的抵抗力量,都挤压、碾碎。

然而,这个决定,在盟军高层内部,却引发了第一声关于“柏林归属”的争吵。

像巴顿、布莱德雷这样的美国猛将,还有英国首相丘吉尔,都主张应该立刻集中兵力,全速向柏林挺进,抢在苏联人之前,拿下这座象征性的城市。他们已经开始从政治角度,而非纯军事角度,思考战后的欧洲格局了。

但艾森豪威尔坚决地拒绝了。他的理由很充分:第一,强攻柏林必然会造成美军巨大的伤亡,这不值得;第二,根据雅尔塔会议的秘密协定,柏林已经被划入了苏联的占领区,我们没必要去抢一块不属于自己的地盘。

尽管对苏联的不信任感,已经开始在盟军内部悄悄萌发,但此时此刻,彻底粉碎纳粹德国,依然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西线的盟军,继续着他们稳健而致命的推进。

随着盟军涌入德国心脏地带,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德国的工业心脏——鲁尔工业区。

美军第1和第9集团军,像两只巨大的铁钳,从南北两路,对鲁尔区发起了钳形包围。盟军的轰炸机,遮天蔽日,对鲁尔区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地面交通和补给线被彻底切断。德军b集团军群,连同鲁尔区内的32万德军,被死死地包围了起来。

负责指挥这支被围部队的,是德军中最着名的防御大师,陆军元帅瓦尔特·莫德尔。他曾被希特勒誉为“东线的救火队员”,以其坚韧和顽强着称。

面对绝境,莫德尔最初依旧执行着希特勒的命令。他下令炸开水坝,用洪水迟滞盟军的进攻;他执行焦土政策,摧毁工厂和设施;他命令部队,抵抗到最后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