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95章 坚硬的下腹部

上一回我们说到,地堡里的希特勒用一颗子弹和一粒毒药,给自己那罪恶滔天的一生画上了句号。朱可夫和科涅夫的红色洪流,淹没了柏林,那面插上国会大厦的红旗,宣告了纳粹德国的彻底覆灭。欧洲战场的大戏,似乎已经落下了帷幕。但是,咱们先别急着把目光投向太平洋。还记得那个被丘吉尔称为“欧洲软绵绵的下腹部”的意大利吗?事实证明,这个“下腹部”一点也不软,反而像块硌脚的石头,让盟军啃了一年多,啃得满嘴是血。当柏林城内炮火连天的时候,在意大利的崇山峻岭中,另一场同样残酷的战争,也正走向它最后的、戏剧性的终局。

今天,咱们就把镜头拉回到这片被遗忘的战场,去看看盟军是如何砸开德国人最后的“铁王八壳”,以及希特勒的“好兄弟”、法西斯的祖师爷——贝尼托·墨索里尼,是如何以一种极具黑色幽默的方式,抢先一步给元首“陪葬”的。

之前咱们说到,自打1943年盟军在西西里岛搞了个代号“哈士奇”登陆后,这意大利战场就打得那叫一个憋屈。美英联军就像一个没头苍蝇,内部还天天吵架,到了1943年底,愣是被恶劣的天气和稀烂的后勤给死死地按在了原地,一步都动弹不得。

挡在他们面前的,是德国空军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的防御杰作——古斯塔夫防线。

这位凯塞林元帅,人送外号“微笑的阿尔贝特”,看着像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下手却黑得要死。他设计的这条防线,可不是挖几条沟那么简单,这简直就是他的“博士毕业设计”。它横贯整个意大利半岛,把拉皮多河、加里利亚诺河这些天险当成了护城河,又以雄伟的卡西诺山为核心,打造了一个纵深几十公里的立体防御堡垒。钢筋混凝土工事、一踩就炸的雷区、能绊死人的铁丝网,再加上那些藏在刁钻角落里、能形成交叉火力的机枪阵地,凯塞林把这片土地变成了一台巨大的“绞肉机”,欢迎盟军拿人命来填。

盟军当然不信邪。到了第二年的1944年1月22日,他们决定玩一把大的,搞了一次代号“鹅卵石行动”的赌博,在罗马南边的安齐奥搞了两栖登陆,想从背后给凯塞林来个“千年杀”。

一开始,登陆顺利得不可思议,德军几乎没啥抵抗。按理说,这时候就该像一把尖刀,猛插德军后方,直取罗马。然而,登陆部队的指挥官约翰·卢卡斯将军,是个典型的“老成持重”型选手,说白了就是怂。他总觉得德军有埋伏,愣是在滩头挖起了战壕,硬生生把一次闪电突袭,变成了阵地防御。

这就给了“微笑的阿尔贝特”喘息之机。凯塞林一看,乐了:“嘿,这哥们儿不上道啊?”他以惊人的速度从四面八方调来部队,反手就把盟军给包了饺子,死死地困在了小小的滩头阵地。安齐奥,这把本该刺向德军后背的利刃,瞬间变成了一个血腥的“死亡陷阱”。几十万盟军士兵,在德军的炮火覆盖下,像铁板上的烤肉一样,被煎熬了好几个月。

前线打成一锅粥,后方的大佬们脸都绿了。尤其是意大利战役的铁杆粉丝——英国首相丘吉尔,气得直拍桌子,对着电话咆哮:“整个意大利战线的停滞,简直丢人现眼!”

巨大的政治压力,逼得盟军总司令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必须拿出点真本事了。于是,一个代号“王冠行动”的宏伟计划,应运而生。

这个计划的核心思想就一个字:骗!亚历山大准备玩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秘密地把英国第八集团军的主力,从东海岸偷偷摸摸地调到卡西诺正面,跟美国第五集团军汇合,形成一个巨大的铁拳。为了迷惑凯塞林,盟军的“演员”们开始飙戏了:在原来的防区,摆满了充气的假坦克、假卡车;无线电里,天天播放着部队集结的假消息,让德国人以为盟军要在罗马北边再搞一次登陆。

这场决战,与其说是硬碰硬,不如说是亚历山大和凯塞林这两大高手之间的智力对决。一个是用计谋的战术大师,一个是用地形的防御天才。

不过,话说回来,这场打得稀烂的“次要”战役,却歪打正着地实现了它最重要的战略目标。美国人一直抱怨,意大利战场占用了太多本该用于诺曼底登陆的资源。可他们没看到的是,正是这场残酷的消耗战,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德军几十个精锐师死死地吸在了意大利的泥潭里。等到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那天,这些德军师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战友在法国海滩上被痛殴,自己却动弹不得。

所以说,意大利战役,虽然在战术上是个“绞肉机”,但在战略上,却是为“霸王行动”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在亚历山大的“工具箱”里,有两支非常规部队,他们将成为砸开古斯塔夫防线这块硬骨头的关键。之前的三次卡西诺战役,盟军用的都是英美常规战术,结果在德国人的堡垒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亚历山大这次想明白了:对付非常规的敌人,就得用非常规的手段。

第一个工具:法国远征军。这支由阿方斯·朱安将军指挥的部队,听着是法国的,其实主力是来自北非殖民地的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士兵。其中最扎眼的,是一群被称为“古米耶”的摩洛哥山地部落武装。

你可以把他们想象成一群生活在21世纪的古代山地猎人。他们穿着条纹长袍,腰里别着匕首,不依赖现代后勤,在山里健步如飞。这些人是天生的登山家和战士,耐力惊人。朱安将军的计划,也正是“王冠行动”的灵感来源:让这些“山地幽灵”去干一件德军认为“现代军队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翻越崎岖险峻、几乎没有路的奥伦奇山脉,从侧面捅穿整个卡西诺防区。德军压根没在这设防,因为在他们看来,坦克都开不上去的地方,步兵也过不来。这恰恰给了古米耶们一个完美的舞台。

第二个工具:波兰第二军。这支由瓦迪斯瓦夫·安德斯将军指挥的部队,更是一支“复仇之师”。他们不是普通的士兵,他们是1939年苏德瓜分波兰后,从苏联古拉格集中营里爬出来的幸存者。他们的征途,本身就是一部史诗:从西伯利亚的“非人之地”被释放,跋涉万里来到中东,最后在意大利重整旗鼓。

他们打仗的动机,远比英美士兵纯粹得多。那是一种对纳粹德国毁灭他们家园的刻骨仇恨,以及对背后捅刀子的苏联的复仇渴望。在进攻前夜,安德斯将军对他的士兵们发表了可能是二战中最悲壮的演说:

“士兵们!……战斗的时刻到了。我们为这一刻等待已久,为的是向我们不共待天的敌人复仇……让狮子在你们心中觉醒!”

这番话,瞬间点燃了所有波兰士兵心中的火焰。他们接到的任务,也是整个战役中最艰巨、最具象征意义的——正面攻取卡西诺山修道院。此前,美国人、英国人、新西兰人、印度人,都在这座废墟前流尽了鲜血,铩羽而归。

更悲剧的是,这些波兰士兵心里都清楚,即使他们赢了,他们的祖国也已经在雅尔塔会议上被“出卖”,即将落入苏联的魔爪。他们为盟军浴血奋战,却无法拯救自己的家园。所以,这场战斗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场向全世界证明波兰民族价值的绝望呐喊,是一次为自由波兰未来的悲壮祈求。他们的胜利,注定将浸满泪水。

1944年5月11日晚11点,寂静的意大利前线,突然被超过1600门盟军大炮的怒吼撕裂。炮弹像流星雨一样,划破夜空,把德军阵地变成了火海。凯塞林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这次炮击的强度“前所未有”。第四次卡西诺战役,正式打响。

风暴的第一个中心,是南翼的奥伦奇山脉。法国远征军的古米耶们,像一群真正的幽灵,渗入了德军认为无法通行的山区。他们不靠卡车,只靠骡子运输补给,在夜色的掩护下攀登悬崖峭壁,用匕首悄无声息地抹掉德军的哨兵。他们像一阵风,迅速攻占了马伊奥山等关键高地,把古斯塔夫防线的南翼捅了个对穿,直接威胁到了德军主力的后方。朱安将军的这把奇兵,成了解开卡西诺僵局的第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