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坚硬的下腹部(第2页)
与此同时,在卡西诺山的核心战场,波兰第二军正经历着地狱。他们的目标是山顶的修道院废墟。然而,盟军在2月份的一个愚蠢决定,给他们挖了个天大的坑。当时,盟军高层想当然地认为德军把修道院当成了观察哨,于是派轰炸机把这座千年古迹给炸成了平地。
事实上,凯塞林早就下令德军不准进入这座历史建筑。结果,轰炸过后,德军精锐的第一伞兵师立刻冲了进去,把这片瓦砾堆改造成了一座比原来坚固一百倍的超级堡垒,无数机枪和迫击炮藏在断壁残垣之中,根本没法发现。盟军的炸弹,亲手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更难对付的敌人。
波兰士兵向着“幽灵山脊”和593高地发起了决死冲锋,但很快就被德军伞兵的交叉火网像割麦子一样成片扫倒。伤亡数字飞速攀升,安德斯将军在巨大的损失面前,心如刀绞,痛苦地命令部队暂时后撤。
到了5月17日,波兰人舔舐完伤口,再次发起了更为猛烈的攻击。而此时,整个战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法国人的侧翼突破,加上英国和加拿大部队在正面山谷的强攻,使得坚守卡西诺山的德军第一伞兵师,成了一座被三面合围的孤岛。再不跑,就得全军覆没。德军指挥部终于下达了撤退命令。
5月18日清晨,波兰第12波多尔斯基枪骑兵团的一支巡逻队,小心翼翼地摸进了修道院的废墟。他们没有遇到抵抗,只发现了三十几个动弹不得的德军重伤员。不久,一面红白相间的波兰国旗,在废墟的最高点缓缓升起。
就在这时,一个永载史册的时刻到来了。一名叫埃米尔·捷克的工兵号手,奉命赶往山顶。在依然弥漫着硝烟的废墟中,他举起了自己的小号,吹响了那首源自波兰故都克拉科夫的圣母玛利亚号角号。那悲壮而悠扬的旋律,穿过破碎的山谷,响彻云霄,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
卡西诺山,拿下了!
这场胜利,是亚历山大协同作战计划的完美胜利。法国人的侧翼穿插是神来之笔,英加部队的正面牵制是坚实后盾,而波兰人的浴血强攻,则是那最悲壮、最关键的临门一脚。三股力量汇合在一起,终于砸碎了这道看似牢不可破的防线。
古斯塔夫防线一崩,德军第十集团军立刻开始向北全线溃退。此刻,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摆在了盟军面前:把凯塞林在意大利南部的这几十万主力,一口吃掉!亚历山大将军为此设计了一个完美的陷阱。
陷阱的“锤子”,是正在利里山谷向北猛追的英国第八集团军。
而陷阱的“铁砧”,则是憋屈了好几个月、早就蓄势待发的安齐奥滩头部队——美国第六军。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已经换成了更具攻击性的卢西恩·特拉斯科特将军。
根据亚历山大的命令,特拉斯科特的部队将从安齐奥向东北方向突击,目标是夺取一个叫瓦尔蒙托内的小镇。这个小镇,恰好卡在6号公路上,而6号公路,正是德军第十集团军撤退的唯一大动脉。
亚历山大的计划堪称完美:南边的锤子砸过来,西边的铁砧堵上去,两只巨钳在瓦尔蒙托内合拢,把仓皇逃窜的德军主力像捏核桃一样,夹碎在罗马南部的山区。在这份计划里,亚历山大明确指出:占领罗马是次要目标,歼灭德军有生力量才是关键!
凯塞林那边已经火烧眉毛了,防线被破,安齐奥的部队也冲了出来,整个南翼防线随时可能全线崩溃。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即将形成。
就在亚历山大的“铁钳”即将合拢,一场教科书式的歼灭战即将上演之际,美国第五集团军的司令——马克·克拉克将军,做出了一个改变整个战役走向,并且至今仍在军事史上被口诛笔伐的决定。
他几乎是公然违抗了亚历山大的命令。他命令他手下最精锐的第六军,放弃向东北方向瓦尔蒙托内的主攻,而是掉头向西北,直扑罗马城!
这个掉头,直接给正在逃命的德军第十集团军,敞开了一条黄金逃生通道。德军主力得以从瓦尔蒙托内隘口溜之大吉,避免了被围歼的命运。
克拉克为什么要这么干?
批评者认为,这纯粹是他个人爆棚的虚荣心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作祟。克拉克是个野心勃勃、极度渴望荣誉的将军,他手下的士兵私下里都抱怨他为了个人声誉,不惜让他们去送死。他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解放罗马,这是解放第一个轴心国的首都啊!这头条新闻,这无上荣光,凭什么让英国人抢了去?这口罗马的头汤,必须我美国人先喝!
当然,克拉克自己在回忆录《精心计算的风险》里,给出了另一套说辞。他辩解说,亚历山大的命令原文给了他足够的“灵活性”;而且情报显示德军在通往瓦尔蒙托内的凯撒防线上有重兵把守,他担心自己的部队冲过去会陷入苦战。
但这些解释,听起来都像是借口。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在于盟军内部英美之间那种微妙的竞争和不信任。克拉克对他英国上司亚历山大一直不怎么感冒,但他对法国将军朱安却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在日记里写:“从今以后只想和法国人并肩作战”。后来他开着吉普车第一个进入罗马时,坐在他身边的,正是法国人朱安,这一举动本身就意味深长。所以,克拉克的决定,与其说是单纯的违抗军令,不如说是多国联军指挥体系下,个人野心、民族竞争和信任缺失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
他为自己和美国军队,赢得了占领罗马的头条新闻,却放跑了十几万德军精锐,以一个巨大的战略胜利作为了代价。他赢得了一场宣传战,却可能因此让整个意大利战役,多打了整整一年。
面对盟军的攻势,凯塞林也知道罗马守不住了。为了保护这座“永恒之城”免于战火,他最终说服了希特勒,在6月3日宣布罗马为“不设防城市”,命令所有德军有序撤往台伯河以北。
1944年6月4日,美军先头部队开进了罗马城。没有巷战,没有炮声。迎接他们的,是罗马市民排山倒海般的热情。成千上万的市民涌上街头,向美军士兵欢呼、挥手,送上鲜花和美酒。挂着笑容的美国大兵,开着吉普车和坦克,缓缓驶过古罗马斗兽场,这一幕成为了意大利战役中最具标志性的画面。
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盟军士气,报纸的头条都在欢呼“罗马光复!”
然而,这份荣耀是如此的短暂。
仅仅两天后,1944年6月6日。
一个改变世界格局的日子到来了。盟军在法国诺曼底成功登陆。“霸王”的巨大声势,瞬间将罗马的光芒彻底淹没。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法国北部那片更广阔、更具决定性的战场上。罗马的解放,迅速从头版头条,沦为了战争史书中的一个“脚注”。
这一刻,也标志着丘吉尔“意大利优先”战略的彻底破产。意大利战场被正式降级为次要战区。大量的精锐部队(比如立下大功的法国远征军),连同宝贵的装备和物资,都被抽调去了法国。对于那些还在意大利浴血奋战的士兵们来说,这是一个苦涩的现实。他们知道,前方还有近一年的残酷战斗在等着他们,而他们,将在一个“被遗忘的战争”中,继续默默无闻地流血牺牲。
克拉克放跑的德军第十集团军,在凯塞林的指挥下,并没有溃散,反而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的战斗撤退。他们用空间换取时间,节节抵抗,边打边跑,让盟军为攻占的每一寸土地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得不说,凯塞林跑路都跑得这么有艺术感。
他的目标,是意大利北部的最后一道主要防线——哥特防线。希特勒后来觉得这名字不吉利,给改了个名叫“绿色防线”。这又是凯塞林的一道杰作,全长超过300公里,从西海岸一直延伸到东海岸,把整个亚平宁山脉变成了巨大的堡垒。
德军征用了1.5万名强迫劳工,耗时数月,挖了超过2300个机枪阵地,修了400多个反坦克炮和迫击炮工事,还把退役的“黑豹”坦克的炮塔拆下来,嵌进山里当固定炮台。整条防线,就是一个巨大的“刺猬”,谁碰谁流血。凯塞林决心在这里,再次把盟军的攻势拖入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