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冲绳之殇
上一回我们说到,自从美军夺取塞班岛后,便开始频繁对日本本土展开战略轰炸。起初效果并不显着,直到一个狠人登场——柯蒂斯·李梅。他主导实施了“李梅火攻”,用低空燃烧弹地毯式轰炸东京等城市,将日本的城市化为火海。在海上,美军也没闲着,潜艇部队不断围猎日本商船,切断其海上生命线。其中,“射水鱼”号潜艇甚至在一次偶然行动中,击沉了日本最大的一艘航空母舰——信浓号。随着空中和海上战线的全面压制,日本的战争机器已濒临瘫痪。而在硫磺岛被攻克之后,美军的下一步已呼之欲出——准备直接进攻日本本土。而在那之前,有一道必须跨越的屏障挡在他们面前,那就是琉球群岛。对于美军而言,琉球不仅是跳板,更是通往日本本土的最后门户——必须拿下。
为了这场战役,美军为此集结了空前绝后的庞大兵力,由海军上将雷蒙德·斯普鲁恩斯和陆军中将西蒙·玻利瓦尔·巴克纳挂帅指挥。而在岛屿的另一端,等待他们的是由牛岛满中将指挥的日本第32军。牛岛满的麾下,有两位性格与理念截然不同的关键人物:一位是激进好斗、信奉武士道精神的参谋长长勇中将;另一位则是冷静务实、曾留学美国的高级作战参谋八原博通大佐。
这场即将到来的战役,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一层诡异的矛盾之中。对于美军来说,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残酷前奏;而对于日本大本营和冲绳守军高层而言,这却是一场明知必败的战争。他们的目标并非胜利,而是通过一场惨烈至极的消耗战,让美军付出无法承受的伤亡代价,从而动摇其进攻本土的决心,甚至寻求一个“体面”的议和。冲绳,从战役构想之初,就被定位成一块“弃子”,一块用来为本土决战争取时间的血肉磨盘。因此,岛上数十万军民的命运,在第一发炮弹落下之前,就已被写入了一场注定毁灭的悲剧剧本。一场史无前例的“钢铁风暴”即将席卷这片宁静的岛屿,将士兵与平民一同卷入其中,碾碎一切。
在战役打响前,双方的指挥部里,两种截然不同的战争哲学正在激烈碰撞。美军的计划代号为“冰山行动”,其名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计划的本质: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其水面之上的部分已足够骇人,而水下的庞大基座更是无法估量。美军集结的总兵力高达54万8千人,各型舰艇超过1500艘,飞机2000余架。这不仅仅是一次登陆,而是一次旨在以绝对的物质优势将对手彻底压垮的泰山压顶之势。
而在冲绳岛上,古老的首里城地下深处,日军第32军司令部的坑道里,气氛却截然不同。这里没有对胜利的乐观预期,只有关于如何“更好地”失败的激烈争论。日本陆军的传统信条根深蒂固,东京的大本营以及司令部里以参谋长长勇为代表的激进派军官,都倾向于在滩头与美军决一死战。他们梦想着重现日俄战争中那种依靠“大和魂”以弱胜强的奇迹,将敌人歼灭在水际滩头。
然而,高级作战参谋八原博通大佐对此嗤之以鼻。这位曾在美利坚合众国学习军事的现实主义者,深知美军恐怖的工业实力和火力优势。在他看来,滩头决战无异于以卵击石,是彻头彻尾的自杀行为。他提出了一套颠覆性的作战方案:放弃滩头,诱敌深入。利用冲绳南部复杂崎岖、洞穴密布的地形,构筑纵深防御体系,将美军拖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持久战”或“消耗战”,在预设的“屠宰场”里,一寸一寸地消磨美军的兵力和意志。
这场战略辩论的最终走向,被一个关键事件所决定。战前,日本大本营为了加强台湾的防御,将驻守冲绳最精锐的第9师团调离。这一决定令牛岛满司令官极为不满,也让他清醒地认识到,手中剩下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支撑一场滩头决战。现实的残酷压倒了传统的军事教条,牛岛满最终采纳了八原博通那份冷静而残酷的计划。
这个在首里城地下坑道中做出的决策,不仅决定了日军的战术,也从根本上注定了冲绳平民的悲惨命运。将主战场设定在人口稠密的南部地区,意味着这场战争将无可避免地在平民的家园、农田和避难所中展开。日本军部“军官民共生共死一体化”的口号,以及“即便敌人用当地居民和妇女作为他们的盾牌……我们也要毫不犹豫地歼灭敌人”的训令,清晰地表明,冲绳平民在他们的战略棋盘上,已经被视为可以牺牲的代价。他们不再是被保护的对象,而是被整合进战争机器的燃料,是这场巨大焦土战略的一部分。从这一刻起,军事悲剧与平民悲剧便密不可分,合二为一。
1945年4月1日,这一天既是西方的复活节,也是愚人节。冲绳的天空晴朗无云,海面平静。黎明时分,一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舰队出现在冲绳西部羽具歧海滩外的海平线上,超过1300艘舰船如同一座钢铁铸成的移动城市。美军第十集团军的士兵们——包括陆军第7、第96步兵师和海军陆战队第1、第6师的官兵——在登陆艇中紧张地等待着,他们中的许多人经历过塔拉瓦、贝里琉和硫磺岛的血战,对即将到来的滩头屠杀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
上午8时30分,在排山倒海的舰炮和航空火力准备之后,第一波登陆艇冲上了嘉手纳和读谷的沙滩。然而,预想中的交叉火网、爆炸的地雷和疯狂的抵抗并未出现。海滩上一片死寂,只有美军自己的引擎轰鸣声。士兵们冲出登陆艇,小心翼翼地向前推进,却发现日军的阵地空无一人。他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困惑与难以置信。“日本人在哪里?”这个问题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回响。整个登陆过程顺利得如同一次和平时期的演习,以至于许多美军士兵都觉得这是日军开的一个巨大的愚人节玩笑。
到当天下午,已有约6万名美军士兵和大量装备轻松上岸,并迅速占领了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嘉手纳和读谷两座机场,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组织的抵抗。美军的推进速度远超预期,仅用几天时间就横切了岛屿,将日军南北隔断。一位美军军官甚至乐观地计划“周六晚上在首府那霸举办一场舞会”。
然而,这片诡异的宁静,正是八原博通计划中最成功的一环。在南部首里防线的地下指挥部里,牛岛满和他的参谋们正通过观察哨冷静地注视着美军的一举一动。他们主动放弃了滩头,将庞大的美军悉数放入岛内。这看似成功的登陆,实际上只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幻象。它让美军产生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轻敌情绪,同时也让日军内部对八原的非传统战术充满了信心,为即将到来的血腥消耗战奠定了心理基础。美军士兵们以为自己踏上的是胜利的坦途,却不知他们正一步步走进一座精心构筑的、遍布死亡陷阱的巨大迷宫。风暴前的宁静,往往预示着最猛烈的狂风骤雨。
美军向南推进的乐观情绪,在冲绳南部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戛然而止。他们一头撞上了一堵由钢铁、混凝土和无数洞穴构成的铜墙铁壁——首里防线。战斗的性质瞬间从快速机动转变为一场残酷的、一码一码推进的血肉消耗战。
最初的震撼来自一个名为“嘉数高地”的地方。这里是首里防线最外围的前哨阵地。美军陆军第96步兵师(绰号“死眼”)的士兵们发现,他们面对的不再是空无一人的阵地,而是一个被日军改造成巨大堡垒的丘陵。日军并非在山顶构筑工事,而是利用冲绳特有的石灰岩地质,在山体的反斜面、古墓和天然洞穴中挖掘了复杂的坑道网络。机枪、迫击炮和反坦克炮的火力点被巧妙地隐藏起来,形成致命的交叉火网。美军的坦克和炮火虽然猛烈,却很难摧毁这些深藏地下的防御工事。进攻的美军士兵必须在炮火掩护下,逐个洞穴、逐个墓穴地进行清理,通常需要用到火焰喷射器和炸药包。战斗变成了最原始、最血腥的步兵对决,美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伤亡。
就在美军在嘉数高地陷入苦战之时,日军第32军司令部内部,关于战略的争论再次爆发。参谋长长勇中将等激进派军官,受到初期神风特攻队战果的鼓舞和来自东京大本营的压力,认为固守防御过于消极。他们强烈要求发动一场大规模总反攻,毕其功于一役,将美军赶下海。
八原博通对此坚决反对。他声嘶力竭地争辩道,主动出击等于放弃了他们最大的优势——坚固的防御工事,将兵力有限、火力孱弱的日军暴露在美国压倒性的炮火和空中力量之下,这无异于自杀。他认为,这将白白浪费掉为持久战而储备的宝贵兵力和弹药。然而,这一次,渴望一场“光荣决战”的武士道精神压倒了冷静的军事理性。牛岛满司令官在长勇等人的极力劝说下,最终做出了一个灾难性的决定:批准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