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男人们的大和(第2页)
好了,让我们看看这位“学霸”的成绩单。它到底有多牛?
尺寸与排水量:全长263米,差不多是两个半足球场那么长。满载排水量接近吨。这是什么概念?当时美国最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也就吨。大和号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海上巨无霸”。
主炮火力(学霸的强项):这是“大和”号最引以为傲的地方。9门460毫米口径的主炮,是人类有史以来安装在军舰上最大的炮。炮管长21米,一发穿甲弹重达1.46吨,比一辆小轿车还重!最大射程超过42公里,可以在你刚看到它的时候,它就已经能开炮轰你了。一座主炮塔的总重量,比当时一艘驱逐舰还重。简直就是把三艘驱逐舰顶在脑袋上。
装甲防护(另一个强项):“大和”号的外号叫“海上堡垒”,不是白叫的。它采用了“全或无”的防护理念,意思是要么不防护,要么就给你最厚的甲。关键部位,比如弹药库、动力舱,都用厚得离谱的装甲包起来。主炮塔正面装甲厚达650毫米,什么炮弹打上去基本都是挠痒痒。全船有近40%的重量都是装甲,堪称一个移动的钢铁乌龟壳。
动力与航速(中规中矩):因为又大又重,所以跑不快。最高航速27节(约每小时50公里),在战列舰里还行,但想追上航母和巡洋舰就别想了。续航力倒是不错,加满油能从日本跑到美国西海岸。但问题是,战争后期日本穷得连油都快没了,这艘“油老虎”大部分时间只能趴在港口里。
电子设备(严重偏科):这就是“大和”号的命门了。它服役初期,居然连雷达都没有!主要靠舰桥上那个巨大无比的光学测距仪,说白了就是个超级望远镜,靠人眼索敌。后来虽然加装了简陋的雷达,但性能跟美军的没法比。这就好比一个武功盖世的瞎子,空有一身力气,却看不见对手在哪。
总的来说,“大和”号就是一个典型的“偏科生”。它的火力和防护,点到了人类科技树的顶端,堪称“昭和三大马鹿工程”之一(另外两个是青函海底隧道和新干线,指其耗资巨大、效益存疑)。但在航速,特别是防空和电子设备上,却存在致命短板。它的诞生,既是战列舰技术的巅峰,也敲响了战列舰时代的丧钟。
“大和”号的设计初衷,是作为日本海军的“决战兵器”,要在太平洋上和美国舰队来一场史诗级的对决。
然而,剧本并没有按日本人想的那么演。
1942年2月,“大和”号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成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的旗舰。
6月,决定太平洋战争走向的中途岛海战爆发。山本五十六坐镇“大和”号,在几百公里外遥控指挥。他本以为自己的航母部队能轻松拿下中途岛,然后主力战列舰舰队跟上去一锤定音。
结果呢?日军的四艘主力航母,被美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接二连三地变成海上的火炬。消息传来,远在后方的山本和“大和”号只能干瞪眼。等他们赶到战场,黄花菜都凉了。
整场海战,“大和”号一炮未发,灰溜溜地回了家。这次失败,第一次暴露了战列舰在航母时代的尴尬:跑得太慢,跟不上节奏,成了战场上的“观众”。
中途岛之后,“大和”号被派往南太平洋的特鲁克环礁基地,当起了“镇场子的”。
当时瓜岛战役打得正激烈,日军想过派“大和”号去炮轰美军阵地。但想来想去,还是放弃了。理由很奇葩:
我们带的都是打军舰的穿甲弹,打陆地效果不好。
那片海我们不熟,万一这大家伙搁浅了咋办?
最重要的是,这船太费油了!开出去一趟,家底都得烧光。
于是,从1942年8月到1943年5月,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大和”号只有1天离开过港口。它就那么静静地停在特鲁克,看着前线的战况越来越糟。官兵们在“大和旅馆”里享受着空调和冰淇淋,而其他部队正在瓜岛的丛林里忍饥挨饿。
“大和旅馆”的绰号,也因此多了一层讽刺的意味。
1944年10月,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莱特湾海战爆发。日本海军赌上了全部家当,企图摧毁美军的登陆舰队。“大和”号终于迎来了它迟到的首秀。
在10月25日的萨马岛海战中,“大和”号所在的栗田舰队,意外地撞上了一支美军的护航航母编队,代号“塔菲3号”。
这支编队,说白了就是一群由商船改造的“铁皮航母”,加上几艘小得可怜的驱逐舰。但在晨雾中,栗田健男中将把它当成了美军的主力航母舰队,大喊一声:“全军突击!”
“大和”号终于有机会开火了!它在32公里的超远距离上,对着美军航母打出了第一轮齐射。
然而,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因为以为对方是重甲的舰队航母,所以“大和”号装填的是穿甲弹。这种炮弹的特点是“延迟引信”,设计用来穿透厚厚的装甲再爆炸。可它打的是“铁皮航母”,装甲薄得像纸一样。结果,1.46吨重的炮弹,直接“噗”地一下,干干净净地穿了个洞就飞出去了,根本来不及爆炸!这就好比你用一把狙击枪去打一个气球,子弹穿过去了,气球可能都还没反应过来。
尽管如此,炮弹在航母旁边的水下爆炸,掀起的巨浪还是把“白平原”号护航航母差点震散架。
接着,“大和”号又调转炮口,对付那些拼死冲上来发射鱼雷的美军驱逐舰。这次总算打中了。一艘叫“约翰斯顿”号的驱逐舰,被“大和”号的巨炮命中,上层建筑被直接撕碎。另一艘护航航母“甘比尔湾”号也被它击中轮机舱,最终沉没,成了二战中唯一被战列舰火炮击沉的航母。
这是“大和”号服役生涯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敌方水面舰艇的炮战。
但就在栗田舰队以为胜券在握时,美军驱逐舰的玩命冲锋和天上源源不断的飞机,把他们打懵了。栗田的旗舰被击沉,自己也转移到了“大和”号上。看着己方一艘艘巡洋舰被击沉,再加上情报混乱,他做出了一个让后世争论不休的决定——撤退!
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攻击美军登陆船团的战机,带着“大和”号和残余的舰队,调头返航。
“大和”号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实战”,就这么虎头蛇尾地结束了。它证明了自己巨炮的威力,却也暴露了日本海军在指挥和战术上的混乱与僵化。它赢了战斗,却输掉了整个战役。
莱特湾海战后,日本海军基本被打残了。“大和”号回到日本本土,因为燃料极度短缺,只能像个废人一样停在港口里。
直到1945年4月,美军登陆冲绳。日本的末日,和“大和”号的末日,都来了。
1945年3月29日,在皇宫里,裕仁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听取冲绳战况的汇报。当军方汇报完陆军和航空兵如何“玉碎”奋战后,天皇幽幽地问了一句:
“海军方面,就没有什么办法了吗?”
在场的海军大佬们,瞬间冷汗直流。
这不是一句问话,这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意思是:陆军和飞机都在拼命,你们这支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海军,难道就打算在港口里看到亡国吗?
巨大的羞耻感和压力,像山一样压在了海军首脑们的头上。他们必须做点什么,哪怕是毫无意义的自杀,也要向天皇和国民证明海军的“忠诚”和“血性”。
于是,一个堪称军事史上最疯狂、最不合逻辑的作战计划——“天一号作战”,就这样诞生了。
计划的内容简单粗暴:让“大和”号率领剩下的几艘军舰,组成“水上特攻部队”,只带单程燃料,冲向冲绳。
目标不是打赢,而是:
冲到冲绳海滩上搁浅,把自己变成一个不会沉的炮台。
用主炮轰击美军,直到打光所有炮弹。
幸存的船员登陆,作为步兵,战斗到最后一人。
4月5日,在“大和”号的舰桥上,第二舰队司令伊藤整一中将向舰长们传达了这个命令。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之后,爆发了。
以轻巡洋舰“矢矧”号的舰长原为一为首,几乎所有的驱逐舰舰长都站起来激烈反对。他们不是怕死,他们是觉得这太蠢了!
“长官!在完全没有飞机掩护的情况下,白天冲进美国人控制的海域,这不是作战,这是白白送死!”
“我们连冲绳的边都摸不到,就会在半路上被飞机全部炸沉!”
“与其这样,不如让我们去袭击美军漫长的补给线,那才更有价值!”
然而,联合舰队参谋长草鹿龙之介的回答,浇灭了所有理性的火焰。他悲壮地解释道:
“这不是为了战术胜利,这是为了向一亿国民展示我们‘特攻’的决心!”
“你们是‘诱饵’,吸引美军飞机,好让我们的神风特攻队能得手!”
最重要的是,“这是天皇的意愿,是一道命令!”
当“天皇的意愿”这块大石头搬出来时,所有的军事逻辑都失去了意义。在那个把为天皇赴死视为最高荣誉的文化里,违抗命令比死亡更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