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98章 男人们的大和

上一回咱们说到,冲绳岛战役。美军用惨烈的伤亡,体验了一把登陆日本本土可能会是何等地狱绘卷。还有一出注定要上演的、更为悲壮的独角戏。它的主角,是日本帝国最后的、也是最强大的象征——战列舰“大和”号。说到日本战舰,不管你熟不熟悉二战,第一反应八成都是“大和”。光听这名字——日本的古称,民族的象征——你就能感觉到它背负了多少东西。它是当时日本工业的巅峰,是举国之力铸就的钢铁巨兽。然而,它的命运,也和它的名字一样,最终成了一个民族悲剧的缩影。

这艘船是怎么来的?它又经历了怎样憋屈而短暂的一生?最后又是如何走向那场惊天动地的毁灭的?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艘传奇巨舰的故事。

时间回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日本海军,心里那叫一个憋屈。

一战打完后,几个海军强国(美、英、日、法、意)坐下来开了个会,签了两个着名的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这俩条约说白了,就是个“海军限购令”。大家约定好,不许再疯狂造军舰了,特别是那种最大最厉害的战列舰,排水量不能超过吨,主炮口径不能超过16英寸(约406毫米)。

这对谁最不公平?日本。

你想啊,美国和英国家大业大,海军遍布全球,就算按比例限制,家底也厚。日本呢?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工业实力跟美英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他们觉得这规矩就是冲着自己来的,是欧美列强摁着自己的脑袋,不让它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当时日本最后造的一批战列舰还是1921年完工的“长门”级,早就眼巴巴地盼着更新换代了。

这口气,日本军部那帮鹰派大佬怎么可能咽得下去?他们骨子里就认为,条约是狗屁,拳头才是真理。于是,到了1934年,日本干脆利落地退出了国际联盟,顺便一脚踢开了海军条约,大声宣布:“这破游戏老子不玩了!从今天起,我想造多大的船,就造多大的船!”

这一下,给新型巨舰的诞生扫清了所有“法律障碍”。

光有造船的自由还不够,还得有造船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当时在日本海军中如同圣经一般的“舰队决战”思想。

这是个什么思想呢?简单说,就是迷信“一战定乾坤”。

日本海军深受一个叫马汉的美国海军战略家影响,再加上1905年日俄战争中,他们在对马海峡一战就几乎全歼了俄国舰队,从此对这种“一把梭哈,赢得所有”的赌徒式胜利上了瘾。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跟美国比工业实力,那纯粹是找虐。二战前,美国的工业产值占全世界差不多三分之一,而日本只有可怜的3.5%。美国人甚至放话,要用“三比一”的速度造军舰,活活耗死日本。

数量上比不过,怎么办?日本决策者想出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办法:拼质量!

既然我造不了你那么多艘船,那我就造一艘超级无敌的船。我的这一艘,要能打你三艘!只要我的单舰性能形成碾压性优势,那在决战的时候,我就能用质量抹平数量的差距,一举干掉你的主力舰队,赢得整个太平洋。

这个“以质换量”的疯狂构想,就是“大和”号诞生的核心驱动力。它不是一件普通的武器,它是一个战略级的“作弊器”。

其实,早在掀桌子不玩条约之前,日本海军内部的小算盘就已经打得噼啪响了。

1933年,他们就开始琢磨着要造一种搭载460毫米巨炮的超级战列舰。为什么要选这个口径?因为他们搞到了“情报”(或者说他们自己这么认为的),说美国新建的战列舰,因为要通过巴拿马运河,所以船的宽度不能超过32.3米。船体宽度受限,就意味着安装不了更大、更重的炮塔。

所以日本人判断:美国佬的战列舰,主炮口径顶天了也就是16英寸。只要我们搞出18.1英寸的炮,那在射程和威力上就能稳稳压他们一头。这就好比打牌,我知道了你的底牌上限,那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出更大的牌来压死你。

这个“巴拿马运河限制”理论,成了日本人下定决心搞超级战列舰的关键。他们觉得,自己抓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技术领先窗口。

1936年底,海军条约彻底作废。日本海军迫不及待地拿出了设计方案。1937年8月,海军大臣米内光政正式下令,开工建造两艘这种史无前例的巨舰。

1937年11月4日,在广岛县的吴海军工厂,一个高度机密的工程,代号“A-140计划”,也就是后来的“大和”号,悄悄地放下了第一块龙骨。

一个承载着整个帝国野心的钢铁巨兽,就此开始孕育。

“大和”号的建造,被当成日本帝国的头号王牌工程。为了它,日本人可以说是把当时能用上的所有好东西都堆了上去,并且保密工作做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为了不让外界(主要是美国间谍)知道他们在偷偷搞个大家伙,日本人想尽了一切办法。

首先,他们对吴海军工厂的船坞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挖深了1米,还装了个能吊起350吨重物的巨型起重机。这动静就不小,但接下来的操作才叫绝。

物理屏蔽:他们在造船厂四周立起了高高的木板墙,把船坞围得严严实实。旁边有条铁路,经过时能看到船坞?没关系,直接在铁路一侧挂上厚厚的帘子,让你啥也看不见。

空中遮盖:船坞上方,他们搭起了一个巨大的棚子,把船体的大部分都盖住。从天上看,也只能看到一个模模糊糊的轮廓。

草席大法:光有木板还不够,他们还丧心病狂地用了成吨的棕榈叶编织的草席,把整个船坞又包了一层,伪装得像个巨大的草垛。

宪兵站岗:周围的山头上,全天24小时都有宪兵站岗放哨,别说可疑人员了,一只鸟飞得低了都可能被盘问。

保密工作严到什么程度?连德国、意大利这些盟国的海军武官想来参观一下,都被客客气气地请了出去:“不好意思,家里正在装修,不方便见客。”

整个建造过程,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大家模模糊糊知道海军在搞个了不起的东西,但那玩意儿到底多大、多厉害,谁也说不清。这种极致的保密,就是为了在开战前,把“大和”号这张王牌死死地攥在手里,打美国一个措手不及。

1940年8月8日,这艘巨舰终于要下水了。按理说,这么牛的船下水,不得敲锣打鼓,举国欢庆?

恰恰相反。“大和”号的下水仪式低调得像做贼一样。没有媒体,没有民众,现场只有几个海军高官和一脸严肃的工人们。海军大臣代理嶋田繁太郎小声宣布,这艘“一号舰”正式命名为“大和”。

仪式结束,大家鸟兽散,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这个所谓的“国家象征”,从一开始就跟普通民众隔着一道厚厚的墙。它不是为了给国民看的,而是海军高层用来给自己壮胆的“精神图腾”。这种与民隔绝的象征主义,也为它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1941年12月16日,“大和”号正式服役。当第一批官兵登舰时,他们简直惊呆了。这哪是军舰,这分明是五星级豪华邮轮啊!

生活设施逆天:船上居然有三菱电梯和日立空调!在炎热的南太平洋,别的军舰热得像蒸笼,“大和”号里却凉爽如春。

居住条件优越:官兵们住的是宽敞的住舱,能用充足的淡水洗澡,这在当时的海军里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

伙食太好:最拉仇恨的是,船上居然有一台冰淇淋制造机!当其他战舰的士兵还在啃混着麦麸的糙米饭时,“大和”号的厨房能供应纯白的大米饭,过节还发清酒和点心。

这种超规格的待遇,让“大和”号很快在海军内部赢得了一个充满羡慕嫉妒恨的绰号——“大和旅馆”。

当然,别以为“大和旅馆”就是来度假的。舒适的背后,是日本海军出了名的严苛纪律和残酷训练。

幸存军官吉田满后来回忆过一件事。有一次,一个水兵没按规矩给他敬礼,他只是口头批评了一下。结果他的上司看见了,二话不说,当场就给了吉田一个大嘴巴子,骂他对下属太“温柔”。按规矩,这水兵的错“至少该罚五拳”!

还有一个关于晕船的奇葩故事。一个新兵蛋子在风浪里吐得七荤八素,实在忍不住,吐在了自己的帽子里。一个老兵曹长看到了,非但不安慰,反而勃然大怒:“谁让你把‘零碎’(呕吐物)摊在那的?混账!给我全都吞回去!”

在老兵的逼视下,这个可怜的新兵只能闭着眼,把秽物一口气又咽了下去。据说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晕过船。老兵还冷笑着说:“怎么样,自家煮的粥味道不错吧?”

这种近乎变态的“治疗”方式,就是当时日本军队“精神注入”的缩影。在“大和旅馆”的空调房里,同样上演着这种野蛮的训练,锻造着士兵们绝对的服从和悍不畏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