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10集:初战告捷(第3页)

更具意义的是后续的合作机会。项目中标一个月后,李氏北美办事处陆续收到了来自加拿大、墨西哥以及美国本土其他企业的咨询函,询问智能仓储设备和精密机械部件的合作可能。其中一家位于芝加哥的物流巨头,直接表达了希望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意愿。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口碑效应’。”李建宏在董事会上兴奋地说,“一个项目的成功,打开了一扇门,让更多人看到了李氏的实力。现在,不是我们去求着别人合作,而是别人主动找上门来了。”

家族内部,这次成功也带来了微妙的变化。原本对海外拓展持保留态度的几位叔伯,态度彻底转变,在家族会议上主动提出要加大对北美市场的投入,甚至建议在欧洲设立新的办事处。年轻一代的子弟们更是备受鼓舞,几个在国外留学的李家孩子,纷纷表示毕业后愿意加入海外团队,为家族企业的国际化出一份力。

李默的堂妹李薇,正在剑桥大学攻读国际贸易,她在给李默的邮件里写道:“堂哥,看到你们的成功,我太激动了!原来我们李家的企业真的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和那些百年老店竞争。等我毕业,我要去欧洲开拓市场,把李氏的牌子也打到欧洲去!”

这种家族凝聚力和使命感的提升,是金钱无法衡量的。李建宏看着家族群里晚辈们充满激情的讨论,欣慰地对妻子说:“你看,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当年我们吃的苦,受的累,现在都变成了孩子们前进的动力。”

在企业内部,员工的士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产线上,工人们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为国际项目供货”成了他们引以为傲的标签。研发中心里,年轻的工程师们主动加班加点,希望能开发出更先进的技术,巩固李氏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部发现,最近的招聘中,名校毕业生和海外人才的投递量明显增加,“李氏集团——国际化的民族企业”成为了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

老技术员张师傅被请去给新员工做培训,他指着车间里即将发往美国的设备零件,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看到了吗?这就是你们做的东西,它们马上要漂洋过海,用到美国的大项目上。咱们手上的活儿,可不光是为了挣钱,更是为了给中国人长脸,给李氏争口气!”

项目执行过程中,李氏团队的专业和高效进一步巩固了国际口碑。面对美国严苛的施工标准和环保要求,李默带领团队逐一攻克,不仅提前完成了设备安装调试,还在试运行中创造了零故障的记录。安德森总监在验收报告中写道:“李氏团队展现出的技术实力和敬业精神,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参与并出色完成国际顶级项目。”

这份报告被李建宏放在了集团展厅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是“东部走廊”项目的全景照片。每当有客户或合作伙伴来访,他都会亲自带到这里,讲述李氏走出国门的故事。

“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成功,”李建宏常对来访的客人说,“这是一个信号,说明中国制造业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说明我们中国的企业,有能力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高的位置。”

一年后,“东部走廊”项目顺利竣工,李氏的智能仓储系统因其高效节能的表现,获得了美国交通部门颁发的“年度创新技术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亚洲企业。消息传回国内,再次引起了行业轰动,李氏集团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上连续数日涨停。

站在费城办事处的窗前,李默看着楼下日益繁忙的街道,心中感慨万千。从当初那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到如今拥有五十多名员工、业务辐射整个北美的分公司,李氏在海外的根基已经稳固。而国内的总部,也借着这股东风,加速了技术升级和产业扩张,一个横跨中西、协同发展的企业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第五章星辰大海的征程

岭南的夏夜,蝉鸣声声。李氏家族的庭院里,葡萄架下摆着一张石桌,李建宏陪着父亲李老爷子喝茶。院子里灯火通明,传来晚辈们的说笑声,那是刚从国外回来的李默和堂妹李薇在给大家讲欧洲考察的见闻。

“爸,您看,”李建宏拿起一份文件,“欧洲办事处的筹备方案已经拟好了,薇丫头说想把第一站放在德国,直接去竞争对手的家门口试试水。”

老爷子放下茶杯,眯着眼睛笑了:“好,好!就得有这股子闯劲!想当年我开‘李氏五金’,也就是在街角摆了个小摊,谁能想到今天能卖到国外去?人啊,就得有梦想,有了梦想,就得去追。”

李建宏点点头,看着不远处谈笑风生的孩子们,心中充满了希望。“东部走廊”项目的成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李氏集团走向世界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家族和企业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全球化的时代,畏首畏尾只会被淘汰,只有勇敢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接受检验,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默儿这次干得不错,”老爷子感慨道,“顶住了压力,打出了名堂。不过啊,这才只是开始,海外的路还长,挑战还多着呢。”

“您说得对,爸。”李建宏深以为然,“现在欧美市场对我们的认可度提高了,但贸易摩擦、技术壁垒、文化差异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我们不能骄傲,得把这次成功当成新的起点,继续修炼内功,提升技术,打造真正的国际品牌。”

正说着,李默和李薇走了过来。李薇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兴奋地说:“大伯,爷爷,你们看,这是我们在德国考察时接触的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他们对我们的精密电机技术非常感兴趣,想和我们合作开发下一代车载电机系统。”

李建宏接过平板,仔细看着上面的技术参数和合作意向书,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新能源汽车?这可是个大市场。德国是汽车工业的发源地,他们能看上我们的技术,不容易啊。”

“是啊,”李默接口道,“他们的技术总监说,我们的伺服电机系统在能耗和体积上有明显优势,很符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这对我们来说,是个进入高端制造业细分领域的好机会。”

老爷子看着眼前的孙辈们,一个在北美站稳了脚跟,一个又把目光投向了欧洲,心中满是欣慰。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最大的愿望不过是让家人吃饱穿暖,让“李氏五金”在小城有个立足之地。没想到短短几十年,李家的产业已经走向了世界,孙辈们的眼界和魄力,更是远超他的想象。

“好,好!”老爷子连连点头,“你们年轻人有想法,有冲劲,就放手去干!记住,不管走到哪里,根不能忘,心要正,做生意如做人,诚信为本,技术为根,这样才能走得长远。”

“我们记住了,爷爷。”李默和李薇异口同声地说。

夜深了,家人渐渐散去。李建宏陪着父亲回到房间,老爷子躺在床上,拉着他的手,低声说:“建宏啊,看到你们现在这样,我放心了。李氏的未来,就靠你们这些后辈了。记住,不管多大的企业,多大的成就,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爸,您放心吧。”李建宏眼眶微热,“我们会的。”

走出父亲的房间,李建宏站在庭院里,望着满天繁星。远处,李氏集团总部大楼的灯光依然明亮,那是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们还在为新的技术攻关。他知道,“东部走廊”项目的成功,只是李氏国际化征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前方还有更广阔的星辰大海等待着他们去探索。

从岭南小城的五金作坊,到横跨欧亚美的国际企业,李氏集团的故事,是无数中国家族企业奋斗的缩影。它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也展现了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勇立潮头的担当。

几天后,李默再次登上飞往北美的航班。在飞机冲上云霄的那一刻,他看着窗外逐渐缩小的城市灯火,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每一次起飞,都意味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每一次降落,都意味着离梦想更近一步。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李氏集团的旗帜,正迎着朝阳,在重洋之外的土地上,猎猎作响。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梦想,更代表着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决心和信心。这趟星辰大海的征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