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12集:新的危机

第六章暗潮:莱茵河畔的阴影柏林办公室的落地窗将勃兰登堡门的轮廓切割成冷灰色的剪影。苏晓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的市场数据图,那条原本陡峭上扬的绿色曲线——代表“苏氏精工”欧洲区销售额的线条,在进入第二季度后突然趋于平缓,如同被无形的手扼住了咽喉。

“西班牙市场环比下滑12%,德国本土新客户签约量下降18%。”助理林薇将打印好的报告推到她面前,纸面边缘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最奇怪的是意大利,我们原本谈妥的三个基建项目,甲方突然集体要求重新评估供应商资质,理由都是‘收到匿名举报材料’。”

匿名举报。苏晓在心里咀嚼着这四个字,舌尖泛起一丝苦涩。一周前,她在法兰克福参加行业峰会时,就有同行若有若无地提及“苏氏精工的产品在东南亚市场出过安全事故”,当时她只当是无稽之谈,如今看来,那绝非空穴来风。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负责欧洲区销售的副总马克·施耐德带着一身寒气走进来,他脸颊通红,像是刚在寒风中疾走了很久。“苏,你必须看看这个。”他把一份彩色宣传册拍在桌上,封面上用德文和英文写着醒目的标题——《警惕东方廉价品:隐藏在光鲜数据后的安全隐患》。

宣传册内页充斥着模糊的现场照片,配文声称“苏氏精工某型号液压件在印尼某工地发生爆裂,导致三名工人重伤”,甚至附有一份伪造的“当地医院诊断报告”。更恶毒的是,里面还对比了苏氏产品与竞争对手“莱茵重工”的内部结构图,用红色箭头标出所谓的“设计缺陷”。

“这是莱茵重工干的。”马克的声音因愤怒而颤抖,“他们上周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给每个参展商和采购商都发了这种册子。我刚刚接到慕尼黑客户的电话,他们说莱茵重工承诺同款液压件价格比我们低30%,而且‘绝对没有安全风险’。”

30%的价差。苏晓倒吸一口凉气。莱茵重工作为欧洲老牌机械制造企业,历史比苏氏精工长半个世纪,怎么会突然采用如此激进的低价策略?她抓起桌上的内部成本核算表,苏氏精工的液压件毛利率本就控制在合理区间,若降价30%,几乎等同于亏本倾销。

“他们在赔本赚吆喝,目的是挤垮我们。”林薇低声道,“而且谣言抹黑双管齐下,既抢客户又毁口碑。”

窗外的天色彻底暗下来,柏林的雨夜如期而至,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玻璃上,如同无数细小的鼓点,敲打着每个人的神经。苏晓走到白板前,用红色马克笔在中央写下“莱茵重工”四个字,然后向外画出分支:价格战、舆论战、供应链干扰——这是她能想到的恶意竞争三板斧。

“马克,你立刻联系所有受影响的客户,提供我们产品的第三方检测报告,尤其是欧盟Ce认证的最新版本。”苏晓的声音很稳,但握笔的指尖微微发白,“告诉他们,任何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损失,我们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可是苏,”马克面露难色,“莱茵重工在欧洲深耕多年,很多客户跟他们有几十年的合作关系,几句解释恐怕……”

“那就不止是解释。”苏晓打断他,目光扫过白板,“林薇,帮我查一下莱茵重工近半年的财务报告,重点看他们液压件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和库存周转率。另外,联系我们在东南亚的合作伙伴,让他们提供所有项目的验收报告和工人安全记录,必须精确到每一台设备的使用情况。”

她的思路逐渐清晰:低价倾销必然伴随巨额亏损,莱茵重工不可能长期维持;而谣言的破绽在于细节——印尼工地的所谓“事故”,苏氏精工在当地根本没有销售过同型号产品。只要找到确凿证据,就能撕开对手的伪装。

深夜的办公室灯火通明。苏晓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电脑屏幕上是莱茵重工最新公布的季度财报,其中液压件业务线的利润率赫然显示-15%,而库存周转天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天。

“果然在硬撑。”林薇指着一组数据,“他们的现金流已经很紧张了,这种低价策略最多维持三个月。”

就在这时,苏晓的私人手机响了,屏幕上跳动着“父亲”两个字。她走到阳台接起电话,雨声在听筒里沙沙作响。

“晓晓,欧洲那边是不是出问题了?”苏振邦的声音带着一贯的沉稳,但难掩关切,“我今天接到法兰克福商会会长的电话,说有人在散布我们的谣言,还把价格压得很低。”

苏晓深吸一口气,将莱茵重工的所作所为简要叙述了一遍。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苏振邦才缓缓开口:“商场如战场,遇到这样的对手不奇怪。当年我们开拓国内市场时,也遇到过用不正当手段打压的同行。记住,别慌,也别跟着他们的节奏走。”

“爸,我知道。”苏晓靠在冰冷的栏杆上,看着雨幕中模糊的城市灯火,“我正在收集证据,准备反击。”

“很好。”苏振邦的声音里透出一丝赞许,“但记住,反击不是赌气。要像下棋一样,看清对手的下一步,甚至下三步。莱茵重工敢这么做,背后可能有更深的盘算,你要多留个心眼。”

挂断电话,苏晓站在阳台上许久。父亲的话像一盏灯,照亮了她心中的某个角落。莱茵重工作为行业巨头,如此不顾吃相地打压一个崛起中的亚洲企业,仅仅是因为竞争吗?或者说,这背后是否还有更复杂的商业联盟或地缘因素?

她回到办公桌前,打开加密邮箱,给远在香港的二叔苏振国发了一封邮件,请求他利用在国际投行的人脉,调查莱茵重工近期的股权变动和主要股东背景。二叔曾是华尔街的资深分析师,对资本运作的嗅觉异常敏锐。

凌晨三点,苏晓趴在桌上打了个盹,却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是二叔的回复,只有简短的一行字:“莱茵重工最大股东之一,与美国pe基金‘黑石资本’有关联。注意他们可能的连锁动作。”

黑石资本。苏晓的心猛地一沉。这家以激进并购着称的投资机构,向来擅长用资本手段瓦解竞争对手。如果莱茵重工背后有黑石的支持,那么这场价格战就不仅仅是同行竞争,更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市场围剿。

窗外的雨渐渐停了,第一道晨曦穿透云层,照亮了柏林的天际线。苏晓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下方逐渐苏醒的城市。压力像一张无形的网,从四面八方收紧,但她的眼神却越来越亮。

“林薇,马克,”她转身走向会议室,声音里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通知所有人,半小时后开紧急会议。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完整的防御反击计划,不仅要打赢这场价格战,还要撕开他们背后的资本獠牙。”

会议室内,白板很快被各种策略填满:法律组负责收集莱茵重工造谣的证据,准备提起商业诽谤诉讼;公关组策划全球媒体发布会,用事实澄清谣言;技术组加急研发新一代液压件,用产品升级打破“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而苏晓亲自带领战略组,深入分析莱茵重工与黑石资本的利益链条,寻找他们的软肋。

“最重要的一点,”苏晓用红笔在白板上圈出“供应链”三个字,“莱茵重工为了低价倾销,必然在原材料采购和生产环节压缩成本。马克,你去联系我们在德国的供应商,了解一下莱茵重工最近的采购情况,有没有出现异常压价或者拖欠货款的现象。”

马克眼中闪过一丝领悟:“你是说……我们可以从供应链端入手?”

“没错。”苏晓点点头,“如果他们的现金流紧张,供应商就是最容易突破的环节。我们可以尝试与供应商沟通,提供更稳定的合作条件,甚至在合理范围内加价,让他们优先保证我们的原材料供应。这样一来,莱茵重工的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他们的低价策略就更难维持。”

这个想法很大胆,甚至有些冒险,因为可能会增加苏氏精工的短期成本。但在当前的危机下,这或许是打破僵局的关键一步。

会议结束时,晨光已经洒满整个办公室。团队成员们虽然面色疲惫,但眼神中重新燃起了斗志。苏晓看着他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场战争,不是她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整个苏氏团队,甚至整个家族企业的荣誉之战。

她拿起手机,给远在中国的父亲发了条信息:“爸,我们准备好了。”

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苏晓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莱茵河畔的阴影之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拉开序幕,而她和她的团队,必须在这场较量中站稳脚跟,甚至反败为胜。

第七章破局:供应链上的博弈

慕尼黑的清晨,空气中还弥漫着啤酒花和烤香肠的混合气味。马克·施耐德站在“克虏伯钢铁”的接待大厅里,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公文包的金属扣。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钢铁供应商,是莱茵重工液压件生产线的主要原材料来源之一,也是苏氏精工试图突破的关键节点。

“施耐德先生,抱歉让您久等了。”采购总监沃纳·米勒匆匆走来,脸上带着职业性的微笑,但眼底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会议室里,马克开门见山:“米勒先生,我们知道莱茵重工最近向贵司下了大量低价订单,并且要求提前交货。我想了解一下,这是否会影响贵司对其他客户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