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集:人才培养新篇(第2页)
第二章实验室里的商业逻辑
第一个实战课题就给了林哲团队下马威。苏式旗下的生鲜电商“鲜时达”面临用户流失,企业导师丢给他们一沓厚厚的运营数据:“找出核心问题,拿出解决方案,三个月后向事业部总监汇报。”
“用户复购率下降12%,主要集中在35-45岁女性群体。”同组的女生李薇推过平板电脑,“她们的留言集中在‘配送时间不稳定’和‘包装不够环保’。”
“但配送时效是物流部的事,我们能改什么?”男生王磊挠头。林哲盯着数据屏幕,突然想起苏晓在开课时说的话:“商业不是解决问题,是创造价值。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抱怨背后隐藏的需求?”
凌晨三点的实验室灯火通明。林哲用马克笔在白板上画思维导图,箭头从“宝妈”“时间焦虑”“环保意识”延伸开,最终汇聚成一个词——“场景化服务”。
他们提出的方案让鲜时达事业部总监拍了桌子:“给用户送菜时顺便扔垃圾?还提供育儿杂志和辅食食谱?这成本怎么控制?”
“我们计算过,”林哲将成本模型投影出来,“用可降解包装替代泡沫箱,虽然单箱成本增加0.8元,但能申请政府环保补贴。至于附加服务,可以和母婴品牌置换资源,比如让‘贝贝熊’提供试用装,他们负责承担20%的人力成本。”三个月后,“鲜时达”的“安心妈妈套餐”上线首周,复购率回升7%。苏晓在项目复盘会上,指着林哲团队绘制的用户旅程图对高管们说:“这就是我们要的人——能把冰冷的数据翻译成温暖的商业语言。”
第三章家族徽章下的双重考验
家族年轻成员的加入让“沃土计划”多了层微妙色彩。苏明远的侄子苏浩洋被塞进林哲的小组时,正戴着蓝牙耳机打游戏。“不过是走个过场,爷爷说毕业就给我个部门管。”他把脚翘在办公桌上,引得李薇翻了个大白眼。
转折点发生在一次供应链模拟对抗赛。苏浩洋负责的“虚拟企业”因为库存计算失误濒临破产,林哲熬夜帮他重做模型时,随口问:“你真觉得凭身份就能管好几百号人?我爸当年在车间拧了三年螺丝。”
苏浩洋没吭声,第二天却把游戏账号注销了。当他们团队在决赛中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了跨境支付痛点时,苏浩洋举着奖杯的手还在发抖:“原来不是把名字刻在大楼上就算传承。”
苏晓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她在给苏明远的周报里写道:“家族子弟更需要在规则里摔打。当他们明白‘苏’字徽章不是免死金牌,而是责任勋章时,传承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