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18集:技术创新引领(第2页)

然后是“引凤”。苏明辉把招聘的重点,放在了那些在顶尖高校和科技公司崭露头角的年轻人身上。他亲自参与面试,不看资历,只看能力和创意。他向这些年轻人描绘苏式集团的底蕴和资源,以及新光技术中心将要做的事情——不是小打小闹的优化,而是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颠覆性创新。

“我们有资金,有市场渠道,有成熟的供应链,”苏明辉在一次面向高校的宣讲会上说,“现在,我们缺的就是你们这些脑子里有‘疯狂想法’,手上有‘硬核技术’的人。加入我们,你们的创意不再只是论文里的公式和电脑里的代码,它们有机会变成真实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影响这个世界。”

他的真诚和对未来的描绘,打动了不少年轻人。

林薇,一个刚从国外顶尖大学博士毕业的计算机视觉专家,放弃了硅谷大公司的高薪offer,加入了新光。她对苏明辉说:“我看中的不是钱,是您说的那个‘可能性’。在大公司,我可能只是一颗螺丝钉,但在这里,我觉得我的想法有机会真正落地。”

张扬,一个在人工智能领域小有名气的连续创业者,他的上一个项目被巨头收购后,本可以财务自由,但他却选择带着自己的核心团队加入苏明辉。“苏式是棵大树,但我看到了它想要发出新芽的决心。”张扬说,“我们缺的是资源和平台,苏式缺的是我们的创新力,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合。”

短短几个月,新光技术中心就集结了一支由几十名年轻博士、硕士和资深工程师组成的团队,他们来自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然而,质疑声并未完全消失。当看到新光技术中心每个月烧掉的巨额研发费用,而“成果”却似乎遥遥无期时,一些保守派的声音又开始抬头。

“你看,我说吧,就是在烧钱。”

“那些年轻人,每天对着电脑敲敲打打,开会时说些听不懂的术语,谁知道他们在搞什么?”

“明辉这孩子,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这些话,也传到了苏明辉的耳朵里。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既要面对内部的质疑,又要对新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负责。但他没有动摇。在一次新光技术中心的内部会议上,他看着眼前这些充满朝气的面孔,缓缓说道:“我知道,外面有很多人在质疑我们,说我们是‘花钱机器’,说我们不切实际。我不怪他们,因为创新本身就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注定伴随着质疑和压力。”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但我要告诉大家,也告诉我自己,我们不是在玩票,我们是在为苏式的未来而战,也是在为我们自己的理想而战。研发是有风险,可能会失败,但最大的风险,是我们什么都不做。”

“我给大家承诺两点:第一,只要你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是基于对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的深入研究,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为你们保驾护航,资金不是问题。第二,我给你们时间,创新需要沉淀,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同时,我也希望你们记住,我们不是在做学术研究,我们的每一项技术,最终都要落地,都要能为苏式带来价值,为用户创造价值。”

“所以,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干扰,专注于你们的工作。抬起头,看看前方的目标,那是苏式的新光,也是你们的新光。让我们一起,用代码和智慧,为这家百年老店,编写一段全新的源代码。”

苏明辉的话,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每个新光成员的心中。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们年轻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预示着,一场变革的风暴,正在悄然积蓄力量。

第三章:碰撞、试错与微光

新光技术中心成立后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正如苏明辉所说,创新的道路上充满了碰撞、试错和迷茫。

这支由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技术人才组成的团队,一开始就面临着磨合的问题。搞算法的觉得搞硬件的太守旧,搞硬件的觉得搞算法的太天马行空。做应用开发的希望尽快看到产品雏形,做基础研究的则认为需要更扎实的底层技术积累。

一次关于智能家居系统开发的讨论会上,就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负责算法模型的林薇提出,要采用最新的联邦学习技术,让智能家居设备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她的想法很前沿,但实现起来难度极大,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算力支持。

而负责产品落地的张扬则认为,联邦学习虽然好,但现阶段对于苏式这样的传统企业来说,投入产出比太低,用户可能更关注的是功能是否实用,操作是否简单。他主张先基于现有成熟技术,快速推出一版基础功能完善的产品,抢占市场先机,然后再逐步迭代。

“张哥,你这是短视!”林薇有些激动,“现在不布局前沿技术,等别人做出来了,我们再跟就晚了!用户的需求是会被引导和提升的,我们要做引领者,不是追随者!”

“小林,我不是短视,我是务实!”张扬也不甘示弱,“技术再先进,落不了地,不能给公司带来收益,那就是纸上谈兵!我们得对苏总,对公司负责!”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其他团队成员也分成了两派,各执一词。会议室的气氛一度紧张到了极点。

就在这时,一直默默听着的苏明辉开口了:“好了,都先别急着争论。”

他看了看林薇,又看了看张扬:“林薇的想法很好,代表了技术的前沿方向,是我们需要探索的‘星辰大海’。张扬的考虑也很实际,产品落地和商业价值,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现实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