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18集:技术创新引领(第3页)

“创新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苏明辉走到白板前,拿起一支笔,“这样,我们把这个项目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由林薇带领,专注于联邦学习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原型搭建,这是我们的技术储备,为未来做准备;另一部分,由张扬主导,基于现有技术,尽快拿出一个可以推向市场的最小可行产品(vp),先让我们的智能家居系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获取用户反馈。两条腿走路,你们看怎么样?”

林薇和张扬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认同。这个方案,既照顾了技术的前瞻性,又考虑了商业的可行性。

“好,我同意。”林薇率先说道。

“我也没意见。”张扬点点头。

一场可能影响项目走向的争论,就这样被苏明辉巧妙地化解了。他深知,在创新团队中,不同观点的碰撞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这种碰撞走向建设性的方向,而不是无意义的内耗。

除了内部的磨合,技术研发本身的困难,更是让新光团队体会到了创新的艰辛。

他们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传统的制造业质检环节,希望用机器视觉代替人工巡检,提高效率和精度。然而,在实验室里表现良好的算法,一到真实的生产线上,就“水土不服”了。车间里复杂的光线条件、产品表面的细微差异、甚至是灰尘的干扰,都让算法频频出错。

负责这个项目的工程师小王,连续几周泡在车间里,收集数据,调整模型,常常工作到深夜。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让他有些沮丧。“苏总,我是不是太笨了,怎么就是调不好呢?”他在一次汇报时,语气带着疲惫和失落。

苏明辉拍了拍他的肩膀,递给他一杯热咖啡:“小王,这不是你笨,这是技术落地必经的过程。实验室里的理想环境和现实的复杂场景,本来就有差距。失败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要从失败中找到问题所在,然后解决它。”

“你看,”苏明辉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一组对比数据,“虽然还有误差,但比起最初的版本,已经进步了很多。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优化。走,我跟你一起去车间看看,也许能发现一些我们之前忽略的细节。”

那天下午,苏明辉跟着小王在嘈杂的车间里待了很久,观察生产线的运作,和老质检员交流,甚至亲自拿着产品查看。他不是技术专家,但他以一个“用户”和“观察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很实际的问题和建议。

“你看,这个产品的边缘弧度,在不同光线下反光是不是不一样?算法是不是对这种反光比较敏感?”

“老吴师傅他们质检的时候,除了看表面,是不是还会用手摸?有没有可能把触觉反馈也考虑进去?”

这些来自“非技术”角度的思考,给了小王很大的启发。他重新调整了算法的训练数据,加入了更多复杂光线下的样本,甚至开始研究如何结合触觉传感器的信息。

又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努力,这套人工智能质检系统终于在一条试点生产线上稳定运行了起来,质检效率提升了40%,精度也达到了人工水平。当小王兴奋地向苏明辉汇报这个好消息时,苏明辉只是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能行。记住,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无数次试错中,一点点靠近成功的。”

这样的故事,在新光技术中心不断上演。每一次碰撞,每一次试错,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寻找那束通往光明的微光。而苏明辉,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团队迷茫时给予方向,在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在取得微小进步时,与他们一起分享喜悦,然后继续带领他们,朝着更远的目标前进。

他知道,现在看到的这些“微光”,或许还很微弱,但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它们会汇聚成照亮苏式集团未来的“新光”。

第四章:突破与验证

时间在紧张而有序的研发工作中悄然流逝。新光技术中心成立已经一年多了,那些曾经的质疑声,在看到一个个初步成果后,渐渐小了下去。虽然距离真正的“颠覆性创新”还有距离,但一些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和产品雏形,已经开始展现出潜力。

张扬负责的智能家居系统vp版本,已经在小范围用户中进行了测试。它并非最先进的,但胜在稳定、易用,能够与苏式现有的家电产品进行很好的联动,解决了用户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痛点,比如远程控制、智能场景模式等。用户的反馈总体积极,这让张扬的团队信心大增,开始着手准备正式的市场推广方案。

而林薇带领的联邦学习团队,虽然离产品落地还有段距离,但他们在技术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成功构建了一个高效、安全的分布式学习框架,相关成果甚至在一个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提升了苏式集团在技术领域的声誉。

但真正让整个集团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