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集:多元业务拓展(第2页)
“小晓,文化产业烧钱,而且回报周期太长。”苏明辉指着财务报表,“这家公司连续三年亏损,ip储备看似丰富,但真正能变现的寥寥无几。”
“二叔,您看的是现在的账本,我看的是未来的画布。”苏晓翻开一本策划案,封面是水墨风格的“丝路新声”四个字,“我们有遍布中亚的销售网络,为什么不能把中国的非遗文化带出去?这家公司有纪录片拍摄团队和ip开发经验,而我们有渠道和资金,这就是协同效应。”
并购谈判比预想中更艰难。文化公司的创始人是位固执的艺术家,抱着“饿死也不向资本妥协”的态度。苏晓没有急着谈收购,而是带着团队帮他们完成了一个搁置半年的非遗纪录片项目。在贵州苗寨的吊脚楼里,她跟着传承人学习银饰锻造,手指被烫出了水泡,却笑着对镜头说:“这些技艺不该只存在于博物馆。”
三个月后,当“丝路新声”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集在苏氏海外经销商年会上首映时,那位艺术家红了眼眶。屏幕上,苗族银饰与土耳其陶瓷在镜头下交相辉映,背景音乐是用传统乐器演奏的现代旋律。“你不是要收购我们,”艺术家握住苏晓的手,“你是想让这些文化活起来。”
并购成功后,苏晓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裁员节流,而是成立“文化赋能中心”。她让纺织厂的设计师们参与纪录片拍摄,从传统纹样中汲取灵感;又把金融板块的青年员工派去文化公司实习,学习ip运营的商业逻辑。当第一批印有苗绣纹样的高端丝巾通过苏氏的国际渠道售罄时,财务报表上文化板块的亏损数字旁,多了一行注释:关联产品溢价率达30%。
第三章:协同之舞——当齿轮开始同步转动
多元化的真正考验,在于不同业务板块能否产生化学反应。苏晓在集团内部推行“跨界项目制”,每个新项目必须由至少两个不同板块的员工组成核心团队。起初,这种“混搭”引发了不少摩擦。
“金融部的方案太保守,我们文创产品需要的是爆点!”文化公司的策划总监在项目会上拍了桌子。
“爆点?先算算你这个‘爆点’的投入产出比!”金融部的风控经理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不屑。
苏晓没有介入争吵,只是让秘书放了一段视频。画面里,是苏氏纺织厂的老技师正在指导文化公司的动画师绘制传统织锦的工艺流程。“看到了吗?”她按下暂停键,“这位张师傅在车间干了四十年,他知道哪种丝线在镜头下呈现的质感最好;而动画师小王知道怎么让这些工艺变成年轻人喜欢的表情包。你们争论的不是保守与激进,而是有没有找到那个‘中间点’。”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外事件中。文化公司策划的“非遗文创展”遭遇场地临时变故,眼看开展在即,苏晓接到了求助电话。她没有立刻调动资源,而是在集团内部通讯软件上发了条消息:“谁能在48小时内找到符合要求的展览场地?”
半小时后,金融板块负责供应链金融的小李回复:“我们有个客户是做商业地产的,他旗下有个闲置的艺术空间,正在找优质内容填充。”又过了一小时,纺织板块的物流团队主动请缨:“展品运输和布展我们有经验,可以提供专业设备。”
那场临时变更场地的展览最终大获成功,更意外促成了苏氏金融与商业地产客户的深度合作,以及纺织物流板块的新业务拓展。苏晓在事后的复盘会上画了个圆:“多元业务不是孤立的孤岛,而是齿轮。当它们找到正确的咬合点,就能产生超越单个板块的能量。”
第四章:暗礁与灯塔——危机中的价值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