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集:续写辉煌篇章
新起点:传承之火照亮全球商业征途
上海外滩的晨光,透过苏式集团总部顶层会议室的落地窗,将黄浦江的粼粼波光投映在锃亮的红木长桌上。桌首位置,苏明远指尖轻轻拂过镶嵌在墙面的家族徽章——那枚以齿轮与麦穗交织的图案,边缘还镌刻着祖父苏承宗创业时的手刻商号。六十二岁的他鬓角已染霜色,但眼神依旧如年轻时般锐利,正落在长桌另一端的投影幕布上。
“这是我们在非洲新能源基建项目的第三期规划图。”苏明辉的声音带着经年累月主持会议的沉稳,他手中的激光笔在屏幕上划出一道红光,“撒哈拉以南的光伏电站群,将是我们未来五年技术输出的核心战场。”
年轻一辈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挺拔。苏晓指尖快速敲击着平板电脑,实时调取着项目数据;堂弟苏晨则转动着手中的智能指环,那是他主导研发的供应链监测系统原型机。十年前那个在会议室里听父辈讲述创业史的小姑娘,如今已是集团国际业务板块的掌舵人,眼角眉梢间既有苏明远的果决,又透着属于新一代的灵动。
“爸,二叔,”苏晓合上平板,目光扫过在座的堂兄妹们,“上周我在肯尼亚实地考察时,当地能源部长提到了‘非盟2063议程’中的数字化电网需求。我们的智能运维系统如果能结合他们的本土数据模型,接入成本能降低百分之十七。”她推过一份电子报告,屏幕上立刻跳出三维建模的电网拓扑图,“这是阿明他们技术团队连夜做的适配方案。”
坐在苏晓身旁的阿明·奥杜尔抬起头,这位来自尼日利亚的年轻工程师眼中闪烁着兴奋:“苏小姐说得对,我们在拉各斯的试点已经验证了算法兼容性。”他的中文带着独特的韵律,却精准地传达着技术细节。
苏明远看着眼前这一幕,忽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雨夜。他和苏明辉挤在香港中环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办公室里,为了一笔关键订单熬红了眼,桌上的计算器反复计算着原料成本,窗外是维多利亚港彻夜不息的灯火。那时的他们,何曾想过家族企业会站上全球能源转型的潮头?
“传承不是复制。”苏明远忽然开口,苍老的声音在静谧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你们的祖父靠一台老旧机床开创家业,我们这代人用二十年时间把生产线铺到了东南亚。但现在,”他指了指屏幕上的光伏矩阵,“这个时代需要的是破界创新。”
苏明辉接过话头,从文件袋里取出一份泛黄的手稿——那是苏承宗1956年写下的《实业计划书》,纸张边缘已磨出毛边,钢笔字迹却依旧遒劲:“爷爷在最后一页写过,‘商道如水,遇石则绕,逢渊则聚,然其志在江海’。现在的‘石’,是技术壁垒和地缘政治;‘渊’,是未被开发的新兴市场。而你们的‘江海’,应该是整个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