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章 神秘图谱,震撼开局!

午休的哨声尖锐地划破了车间持续了半天的轰鸣。机器带着惯性缓缓停歇,留下嗡嗡的余音和一片骤然安静下来的空旷感。工人们如同潮水般从各个角落涌出,摘下沾满油污的手套,拍打着身上的铁屑,汇入涌向食堂的人流。空气中,浓烈的机油味被另一种更具生活气息的味道——廉价的烟草、汗水、以及远处食堂飘来的、混合着米饭和某种炖菜的寡淡香气——所取代。秦奋夹在人流中,被推搡着前进。他低着头,努力消化着这半天接收到的海量信息,同时小心翼翼地扮演着那个沉默寡言的学徒工。

这半天,他都在那台吱嘎作响的砂轮机前,和一堆活塞销毛坯较劲。这份工作对曾经掌控千亿帝国的秦征来说,简直是种匪夷所思的体验。然而,这具身体原主的肌肉记忆,以及秦征灵魂中残留的、早年创业时积累下的对机械加工的模糊印象,竟然让他磕磕绊绊地完成了任务,虽然效率不高,至少没有再出什么岔子,引来刘师傅更多的呵斥。

真正让他心神激荡的,是这间工厂本身——红星农机厂。

通过原主的记忆碎片和这半天的观察,秦奋对这个他“新生”的地方有了更清晰的轮廓。红星厂,是这座中原省份三线小城的支柱企业之一。一个典型的、庞大而臃肿的国营工厂。始建于五十年代末“大跃进”时期,辉煌时曾有数千职工,产品主要是“东方红”拖拉机的一些配套零部件,也生产一些小型的农用机械,比如脱粒机、粉碎机之类。厂区占地广阔,从铸造、锻压、金工、热处理到总装,车间一应俱全,甚至还有自己的子弟学校、医院、电影院、职工澡堂……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但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这就是典型的“企业办社会”,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安全感是有的——只要不犯大错,基本能在这里干到退休,生老病死都有组织兜底,端的是一个“铁饭碗”。但弊端也同样明显。

秦奋一边随着人流挪动,一边用他那来自未来的、锐利的目光审视着周围的一切。

厂房是苏式风格的红砖建筑,高大、坚固,但也显得陈旧,墙壁上处处可见剥落的石灰和模糊的标语印记。“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字样还能依稀辨认,旁边又刷上了崭新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新口号,新旧交叠,充满了时代的印记。

道路是坑洼不平的水泥路,两旁堆放着锈迹斑斑的钢材、废弃的模具和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零部件。管理上的粗放可见一斑。偶尔有穿着的确良衬衫、干部模样的中年人骑着锃亮的永久或飞鸽自行车经过,引来工人们敬畏或羡慕的目光。等级,在这个看似平等的工厂社会里,依然无处不在。

空气中弥漫的煤烟味提醒着秦奋,这个年代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多么低下。高耸的烟囱吐着滚滚黑龙,将未经处理的废气直接排向天空。环保?在这个连吃饱饭都还需要粮票的年代,那是个过于奢侈的概念。

终于挤进了食堂。与其说是食堂,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空旷的水泥棚子。里面摆放着几十张长条形的木头桌子和长凳,地面油腻湿滑。打饭的窗口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工人们拿着大小不一、款式各异的铝制饭盒,伸长脖子看着窗口里那几个大铁桶里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