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神秘图谱,震撼开局!(第2页)
今天的午饭是白面馒头,菜是清水煮大白菜加几片可怜的肥肉膘,还有一桶几乎看不到油星的白菜豆腐汤。这,已经是标准不错的伙食了。至少馒头管够。
秦奋排在队伍后面,看着前面的人熟练地掏出花花绿绿的粮票和几毛钱递进窗口,换来一份简单的午餐。他也从原主那件洗得发白的工装口袋里,摸出了几张皱巴巴的毛票和几两全国通用粮票。
这就是1980年的现实。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需要凭票供应。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煤票……这些在未来只存在于历史博物馆里的东西,现在却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原主秦奋一个月的学徒工资只有十八块钱,外加一些粮票补贴。这点钱,除了吃饭,几乎剩不下什么。他父亲退养金不高,母亲工资更低,还要供妹妹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
轮到秦奋,他有些笨拙地递上钱和粮票,打了一份和别人一样的饭菜。两个不算小的白面馒头,一勺几乎全是白菜帮子的炖菜。他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同来的王大力端着饭盒凑了过来。
“奋子,今儿个咋回事?魂不守舍的,打个饭都慢吞吞。”王大力一边呼噜呼噜地啃着馒头,一边含糊不清地问道。
“没啥,可能昨天烧糊涂了。”秦奋敷衍着,拿起一个馒头咬了一口。口感粗糙,但带着一股朴实的麦香。那炖白菜更是寡淡无味,仅有的一点咸味大概是唯一的调味。
但在他那来自未来的味蕾记忆被唤醒之前,饥饿感占据了上风。这具年轻的身体需要能量。他默默地吃着,耳朵却捕捉着周围嘈杂的交谈声。
工人们谈论的话题无非是家长里短、车间八卦、哪个师傅手艺好、哪个领导又发了什么指示、最近副食品商店又来了什么“稀罕货”。偶尔,也会有胆子大一点的人低声议论几句国家大事,比如“包产到户”的争论,或是报纸上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文章。
整个氛围,是一种介于沉闷和躁动之间的奇特状态。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运动,让人们习惯了循规蹈矩、谨言慎行。但改革开放的春风毕竟已经吹起,一些新的思想、新的信息正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撩拨着人们的心弦。渴望改变、渴望过上更好生活的念头,像地下的种子,在悄悄萌发。
秦奋注意到,食堂里泾渭分明地分成了几个区域。老师傅们、技术员们通常会聚在一起,他们的饭盒里偶尔能看到一些“硬菜”,比如炒鸡蛋或者红烧肉,谈论的话题也更“高级”一些,比如某个技术难题、厂里的生产计划。而像他们这样的年轻学徒工,则大多缩在角落,埋头吃饭,或者小声地开着玩笑。
“唉,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王大力啃完馒头,望着自己饭盒里剩下的几根白菜帮子,叹了口气,“听说隔壁市的红旗拖拉机厂,人家工人的奖金都发到十几块了!咱们厂,这个月能发个三块五块就谢天谢地了。”奖金。这个词在这个年代,带着特殊的魔力。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是改革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之一。
秦奋心中一动,问道:“咱们厂效益不好吗?”
“好啥啊!”王大力撇撇嘴,“就咱们生产那几样老掉牙的玩意儿,‘东方红’拖拉机厂那边都嫌弃,要不是国家计划硬性摊派,谁要啊?听说南方那边,农民都喜欢小型的、更灵活的手扶拖拉机,咱们厂也想搞,技术科捣鼓了半天,弄出来的样机傻大黑粗,还老出毛病,根本卖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