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废弃拖拉机?不,是宝藏!(第3页)
他说着,无奈地摇了摇头,似乎不愿意再多谈,转身准备离开。
秦奋看着他的背影,脑海中却飞速运转起来。
手扶拖拉机!这可是八十年代农村市场的大热门!如果红星厂能拿出性能可靠、价格适中的产品,绝对不愁销路,甚至可能借此摆脱困境,焕发生机。
而陈工提到的传动系统和发动机匹配问题……这对于拥有未来几十年技术知识储备的秦奋来说,简直是送分题!他脑子里至少有五六种优化方案,可以显著提升性能、降低油耗,甚至在现有材料和工艺条件下就能实现!
一个大胆的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在他脑中闪过。
或许……他可以尝试着,把解决方案“不经意”地透露给这位不得志的陈工?
这个想法让他心跳加速。但他很快又冷静下来。不行,太冒险了。他现在只是个学徒工,人微言轻,贸然提出超越时代的技术方案,不仅不会被采信,反而可能引来怀疑和不必要的麻烦。他必须找到一个更稳妥、更自然的方式。
“小秦,好好干,年轻人肯下功夫,总会有出路的。”陈启明走到车间门口,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回头对秦奋说了一句,然后才推门离开。
秦奋望着陈工消失的方向,若有所思。
出路?他的出路,绝不仅仅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人。
夜幕降临,下班的哨声响起。疲惫的工人们如同倦鸟归巢,纷纷涌向厂门。秦奋和王大力一起,推着吱嘎作响的旧自行车,汇入回家的人潮。
“奋子,晚上去我家吃饭不?我妈今天炖了点排骨。”王大力热情地邀请。
“不了,我回家吃。”秦奋婉拒了。他现在需要独处的时间,来整理思路,规划未来。
回到那个狭小的单身宿舍,秦奋没有像往常一样倒头就睡。他从床下的木箱里,翻出了几本原主留下的、边角已经卷起的旧书——一本是《机械制图》,一本是《金属工艺学》,还有一本是《政治经济学基础》。这些都是高中毕业时发的教材,原主显然没怎么认真看过。
秦奋却如获至宝。这些基础知识,正是他目前最需要的。他需要通过这些书籍,快速了解这个时代的技术术语、理论体系和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将自己脑海中的未来知识进行“翻译”和“伪装”。
昏黄的灯泡下,秦奋翻开《机械制图》,看着那些熟悉的线条、符号和标注规范,一种久违的感觉涌上心头。虽然这些标准和规范,在他前世看来已经相当古老和粗糙,但它们是这个时代工业沟通的基础语言。
他拿出原主留下的铅笔和练习本,开始一笔一划地练习绘制简单的零件图。握笔的手因为一天的体力劳动而微微颤抖,但他眼神专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创业初期,在简陋的厂房里,亲手绘制第一张产品图纸的夜晚。
窗外,是属于1980年秋夜的寂静,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和远处火车驶过的汽笛声。窗内,灯光摇曳,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正在这个朴素的起点,重新描绘他人生的蓝图。
学徒工秦奋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平凡,辛苦,却又充满了不为人知的暗流涌动。他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虽然暂时只激起了微小的涟漪,但谁也不知道,这颗石子最终会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