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3章 废弃拖拉机?不,是宝藏!(第2页)

秦奋顺着王大力的目光看去,不远处,一个同样穿着学徒工装、但显得更精神些的年轻人,正站在一台六角车床旁,有模有样地跟着一位老师傅学习操作。他就是李强,原主记忆里,这是一个有些傲气、仗着家里有点关系而不太合群的同批学徒。

这就是现实。哪怕是在号称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国营工厂里,人情关系、背景门路,依然是无形的资源。

秦奋收回目光,没有说什么。他很清楚,抱怨和嫉妒毫无意义。在这个起点,他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脑子里的知识,以及这具年轻身体所能付出的汗水。

下午的工作,刘国栋安排秦奋去给一批刚从铸造车间运来的齿轮毛坯去毛刺。这些铸铁齿轮是厂里某种小型粉碎机的零件,边缘带着许多铸造过程中产生的飞边和毛刺,需要用锉刀和刮刀仔细清理干净,否则会影响后续的齿轮加工精度和啮合效果。

这又是一项枯燥、费时、考验耐心的活儿。秦奋领了一把粗锉、一把细锉和一把三角刮刀,蹲在一堆黑乎乎、油腻腻的齿轮毛坯前,开始了他的工作。

锉刀和金属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单调而重复。秦奋的动作一丝不苟,他没有像其他学徒那样,只是图快,把表面的大毛刺锉掉就算完事,而是仔细地检查每一个齿根、每一个角落,用刮刀将那些细小的、不易察觉的毛刺也一一刮掉。

他知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毛刺,在机械传动中,可能会成为应力集中点,加速零件的磨损甚至导致断裂。在前世,他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细节决定成败”是他一手打造的“星辰”系企业的核心理念之一。哪怕现在只是处理一个粗糙的毛坯,他也不允许自己敷衍了事。

时间在锉刀的沙沙声中悄然流逝。车间里的光线渐渐暗淡下来,空气中弥漫的粉尘在斜射进来的光柱中飞舞。

“小秦,还没弄完?”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秦奋回头,看到一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气质文弱的中年人站在那里。这是厂技术科的工程师,姓陈,叫陈启明,是厂里为数不多的几个正牌大学生之一,据说毕业于省内的一所重点工学院。在普遍只有中学甚至小学文化的工人队伍里,陈工这样的知识分子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平时话不多,总是埋头在图纸和各种技术资料里。原主的记忆里,对这位陈工印象不深,只知道他技术好,但似乎不太得志,在厂里属于比较边缘化的人物。

“陈工。”秦奋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铁屑。

陈启明扶了扶厚厚的眼镜,目光落在秦奋脚边那堆已经清理好的齿轮上,又看了看秦奋手里的动作,眼神里闪过一丝诧异:“你这毛刺去得倒是干净,比老师傅弄得还仔细。”

他随手拿起一个秦奋刚处理好的齿轮,凑近眼前仔细看了看,微微点头:“嗯,不错,齿根都刮到了。这活儿看着简单,其实最磨性子,也最能看出一个工人的态度。”

被一个技术工程师这样夸奖,让秦奋有些意外。他谦虚地说:“刘师傅要求严,不敢马虎。”

“呵呵,老刘那脾气是臭了点,但技术没得说。”陈启明笑了笑,目光又转向旁边还未处理的毛坯,“这批齿轮毛坯质量不太行啊,气孔、砂眼还是多了点,铸造车间那边,工艺得改进改进了。”

秦奋心中一动。这位陈工,果然是有水平的,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他顺着话头,试探着问了一句:“陈工,我听说咱们厂想搞手扶拖拉机,是不是遇到技术难题了?”

陈启明闻言,眼神黯淡了一下,叹了口气:“何止是难题,简直是困难重重。设计方案改了好几稿,样机也试制了几台,但性能总是不稳定,故障率高,油耗也降不下来。关键是,核心的传动系统和发动机匹配,一直找不到最优解。唉,我们厂的技术储备还是太薄弱了,很多东西,只能看着图纸仿制,原理吃不透,细节跟不上,搞出来的东西自然就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