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生意火爆,门庭若市
夜幕低垂,红星厂的职工宿舍区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火。白日里的喧嚣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户户的饭菜香和隐约的谈笑声。但在秦奋那间狭小的单人宿舍里,灯光却显得格外明亮,映照着一张专注的脸庞。从于主任那里领到“任务”后,秦奋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那份报告的撰写中。这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可行性分析,更像是一份浓缩了未来几十年精密制造经验和系统知识库精华的“作战计划”。
他废寝忘食,白天在车间完成本职工作,一有空闲就在脑海中推演细节,晚上则在灯下奋笔疾书,将系统提供的复杂数据和方案,转化为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语言和图表。电气控制原理图、液压系统改造示意图、主轴修复工艺步骤、潜在的国产替代零部件清单、详细的成本估算、风险评估以及最重要的——修复成功后的效益分析……厚厚的一叠稿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和手绘的草图。
他知道,这份报告将是他敲开那扇机会之门的唯一钥匙,必须做到尽善尽美,无懈可击。
三天后的下午,秦奋将这份凝聚了他无数心血的报告,郑重地交到了于德水的手中。报告的封面上,他用工整的楷书写着《关于修复瑞士studerrhu450型万能外圆磨床的可行性分析及初步方案》。
于德水接过报告时,明显感觉到了它的分量。他没有立刻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示意秦奋先回去工作。
接下来的几天,秦奋表面上和往常一样在车间工作、上夜校,但心里却始终悬着一块石头。他不知道于主任看了报告会作何感想,更不知道这份报告最终会走向何方。车间里也开始有些风言风语流传开来,说那个新来的学徒工秦奋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想去修连技术科都搞不定的洋设备,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这些议论,秦奋听在耳里,却并未放在心上。他早已预料到会有质疑和嘲笑,但他坚信自己的判断和方案。现在,他能做的只有等待。
又过了两天,一个消息在小范围内传开,厂里要召开一个技术评审会,专门讨论秦奋提交的那份关于修复瑞士磨床的报告。会议由主管技术的副厂长亲自主持,参加人员包括技术科、生产科、财务科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几个厂里资深的老师傅和工程师。当然,还有报告的提交者——学徒工秦奋,以及他的直属领导,车间主任于德水。
这个消息让很多人都感到惊讶。一个学徒工的报告,居然能引起厂领导如此重视,甚至专门为此召开评审会?这在红星厂的历史上,恐怕还是头一遭。一时间,秦奋成了厂里许多人议论的焦点,有好奇的,有质疑的,也有少数人抱着一丝看好戏的心态。
评审会定在周五下午,地点在厂部办公楼的小会议室。
当秦奋跟在于德水身后走进会议室时,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草味,气氛显得有些严肃。主位上坐着的是主管技术的李副厂长,一个五十多岁、戴着眼镜、面容儒雅但眼神锐利的中年人。旁边是技术科的王科长,一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表情严肃的知识分子。生产科的张科长、财务科的刘科长,以及几位秦奋不太熟悉,但一看就是厂里技术权威的老师傅和工程师,也都悉数到场。
秦奋的出现,无疑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一个穿着蓝色工装、脸上还带着些许稚气的年轻人,坐在一群厂里的中高层领导和技术骨干中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少人的眼神中都带着审视和怀疑。
会议由李副厂长主持。他简单说明了会议的主题,然后示意于德水介绍一下情况。
于德水清了清嗓子,简要说明了秦奋提出修复废弃磨床的想法,以及提交报告的经过。他的语气很客观,没有过多的褒扬,也没有明显的偏袒,只是陈述事实。
随后,李副厂长拿起桌上那份厚厚的报告,翻看了几页,然后目光投向秦奋:“秦奋同志,这份报告是你写的?”
“是的,李副厂长。”秦奋站起身,虽然有些紧张,但还是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
“嗯,我看了一下,写得很详细,也……很大胆。”李副厂长放下报告,语气不辨喜怒,“想法是好的,想为厂里解决技术难题,这种精神值得肯定。但是,修复这台瑞士磨床,难度有多大,风险有多高,我想在座的各位比我更清楚。王科长,你们技术科当年对这台设备是有结论的吧?”
技术科的王科长推了推眼镜,扶了扶面前的话筒,用一种略带学究气的口吻说道:“是的,李厂长。这台studer磨床,当年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和尝试修复。主要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轴精度严重受损,核心的p4级配对轴承国内无法生产,也找不到替代品,进口渠道不畅且价格高昂;二是原装电气控制系统复杂且故障频发,很多关键元器件是西门子或者ABB的非标件,损坏后无法修复替换。综合评估下来,修复成本过高,技术难度极大,成功率渺茫,最终才决定报废处理。这个结论是经过反复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