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生意火爆,门庭若市(第2页)
他的话语虽然客观,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我们早就研究透了,这事行不通”的意味,也带着对一个学徒工“挑战权威”的隐隐不满。
王科长话音刚落,财务科的刘科长立刻接过了话头,他的语气更加直接:“李厂长,各位领导,我只关心一个问题:钱。修复这台废弃设备,需要投入多少?秦奋同志的报告里估算了一个数字,但我认为这个数字可能过于乐观了。高精度轴承要定制,精密修复要工时,重新设计电气系统要买元器件,还要其他工种配合……这一系列下来,少说也要几千甚至上万块吧?我们厂今年的技改资金本来就紧张,花这么多钱去修一个报废了快十年的旧设备,万一修不好,这钱不就打水漂了吗?这个风险谁来承担?”
刘科长的话说得很现实,也引起了在场一些人的共鸣。几千上万块,在1980年的国营工厂里,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紧接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也开口了,他是厂里磨工领域的权威,当年也参与过对这台瑞士磨床的诊断。“小秦同志的想法是好的,年轻人有闯劲是好事。但是,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高精度磨床的装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是主轴部分,不光是轴承的问题,还有动平衡、温升控制、润滑冷却……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难题。报告里提到的用国产最高精度轴承替代,就算能搞到,精度等级和稳定性跟原装的studer轴承能比吗?装上去,磨削精度能达到多少?会不会还不如我们厂里那几台保养好的国产磨床?这些都是未知数啊。”
质疑声此起彼伏,矛头纷纷指向了秦奋报告中的关键难点和潜在风险。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压抑,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件事希望渺茫,不值得投入。
于德水坐在秦奋旁边,眉头也微微皱了起来。他虽然给了秦奋机会,但面对这么多来自专业部门和资深人士的质疑,他心里也没底了。
所有的目光再次聚焦到秦奋身上。这个年轻的学徒工,将如何回应这些几乎宣判了“死刑”的意见?
秦奋深吸了一口气,再次站起身。这一次,他的眼神不再有丝毫的紧张和犹豫,反而燃烧起一股倔强的火焰。
“各位领导,各位师傅,谢谢大家的意见和质疑。”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回荡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大家担心的技术难度、成本风险,我都认真考虑过,并且在报告中有详细的分析和应对方案。”
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迎向了那些质疑的目光。
“关于电气控制系统,”秦奋首先看向王科长,“诚然,原装系统复杂且难以修复。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机会用更符合我们现有条件的技术去替代。报告中提出的基于国产继电器和部分电子元件的重新设计方案,并非天马行空。我研究过厂里现有一些设备的控制电路,也请教了电工班的老师傅,结合我在夜校学到的知识,我有信心设计出一套稳定可靠、能够满足基本磨削功能的控制系统。成本方面,主要是一些国产标准元器件,相比进口备件,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至于财务科刘科长担心的成本问题,”秦奋转向刘科长,语气诚恳,“报告中的估算,是基于目前能了解到的情况做出的最大程度的预估。其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高精度轴承的获取成本。但我认为,我们不能只算投入成本,更要算效益!一台高精度磨床对我们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可以加工以前无法加工的关键零件,意味着我们的产品质量可以上一个台阶,意味着我们可以摆脱在某些高精度加工环节受制于人的局面!甚至,我们可以承接外部的高精度加工任务,创造额外的收入!这是一笔着眼于未来的投资,而不是简单的维修花费。”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提高了音量:“是的,有风险!修复可能会失败,投入可能会打水漂!但是,如果我们因为害怕风险,就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那我们红星厂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提升技术水平?什么时候才能追赶上国内外的先进水平?”最后,他看向那位老工程师,语气带着尊敬,但观点却毫不退让:“老师傅,您说的实践难题确实存在。国产轴承的精度和稳定性可能不如原装。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尝试!我们可以通过更精密的装配工艺、更严格的动平衡测试、更优化的润滑冷却方案来尽可能弥补!就算最终修复后的精度只能达到原装的80%,甚至70%,那也远超我们现有最好的磨床!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争取吗?”
“报告里,我也提出了分阶段实施的方案。第一阶段,我们可以先集中力量攻关电气和液压系统,同时进行主轴和轴承座的修复评估。如果评估结果可行,再进行下一步,联系定制轴承。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控制风险和前期投入。”
秦奋一口气说完,胸膛微微起伏。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回避任何尖锐的问题,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阐述着他的方案、他的信心,以及他对技术进步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