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6章 暴雨倾盆,水泵告急!

初冬的寒意并未能冷却红星机械厂内部悄然升温的议论。自从那场关于修复瑞士磨床的技术评审会,特别是秦奋提出用“静压轴承”这一石破天惊的方案后,这个名字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短短几天内传遍了厂区的各个角落。从热火朝天的一线车间,到窗明几净的办公楼;从烟雾缭绕的老师傅休息室,到灯火通明的职工夜校,几乎人人都在谈论那个年仅十八岁、进厂才三个多月的学徒工——秦奋。

“听说了吗?铆焊车间那个秦奋,要把废品堆里那台洋磨床修好!”

“何止是修好!人家要给换上‘静压轴承’!乖乖,那可是书本上才有的玩意儿!”

“真的假的?就他?一个毛头小子?”

“嘿,你还别不信!人家在评审会上,把技术科王科长都给问住了!李副厂长亲自拍板,拨了八百块钱,成立了攻关小组,他当组长!”

“组长?学徒工当组长?还带着老杨、老刘他们几个老师傅?这……这可真是破天荒头一回!”

食堂里,排队打饭的工人们窃窃私语,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难以置信。曾经那些认为秦奋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议论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惊叹和探究。甚至有人开始添油加醋,把秦奋描绘成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技术奇才”。

走在厂区的小路上,秦奋能明显感觉到周围目光的变化。以往那些漠然的、审视的眼神,如今多了几分探寻和敬畏,甚至还有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巴结。偶尔遇到相熟的工友,对方的态度也热情了不少,不再是简单的点头之交,而是会主动凑上来,笑呵呵地问上一句:“小秦师傅,忙着呢?那台洋设备弄得怎么样了?”

连带着,铆焊车间主任于德水也跟着“沾光”。不少其他车间的主任或者科室的头头,遇到他时都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老于,你们车间可是挖到宝了啊!什么时候把小秦借给我们用用,帮我们解决点技术难题?”

于德水每次都乐呵呵地打着哈哈,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丝压力。秦奋现在可是厂里的“重点保护对象”,李副厂长已经不止一次在生产调度会上点名表扬了攻关小组的闯劲,并且明确指示各部门要全力配合。

“小秦,你现在可是咱们厂的香饽饽了!”这天中午,于德水特意把秦奋叫到办公室,给他泡了杯热茶,语重心长地说道,“厂领导很重视,大家也都盯着呢。这是好事,是压力,也是动力。但是,越是这个时候,你越要沉住气,不能骄傲,更不能分心。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那台磨床上。两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要抓紧啊!”

秦奋点了点头,认真地听着。他明白于主任的意思。外界的赞誉和关注,如同潮水般涌来,确实容易让人飘飘然。但他心里很清楚,这一切都建立在那个尚未完成的任务之上。静压轴承的方案虽然惊艳,但从图纸变成现实,还有无数道难关要闯。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让那些赞誉变成更刺耳的嘲讽。

“于主任,您放心,我明白。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现在只是刚开了个头,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秦奋的语气平静而坚定。

这份远超年龄的沉稳,让于德水更加放心,也更加欣赏。他拍了拍秦奋的肩膀:“好小子,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需要什么支持,尽管跟我说!只要我能办到的,绝不含糊!”

厂里的支持,很快就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出来。

首先是工作环境的改善。李副厂长亲自过问后,大手一挥,特批将机修车间角落里一间长期闲置、原本堆放杂物的工具库房清理出来,作为攻关小组的临时“研发基地”。虽然面积不大,也就二十来个平方,但比起之前在废品堆旁边的露天工棚,简直是天壤之别。至少,不用再挨风吹日晒,精密的主轴部件也有了一个相对洁净,恒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