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3章 严打前夜的急智(第2页)

这些细微的变化,虽然不足以让旁人察觉到他已经是个“准千元户”,但他的精神面貌,却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秦奋,你小子最近好像……有点不一样了?”师傅刘国栋叼着烟,眯着眼睛打量着正在埋头研究图纸的秦奋。

“啊?有吗?师傅,哪里不一样了?”秦奋抬起头,有些疑惑。

“说不上来。”刘国栋吐了个烟圈,“就感觉……嗯,沉稳了不少。不像刚来那会儿,毛毛躁躁的。现在干活也更仔细,更有条理了。不错,是块好料。”

得到师傅的肯定,秦奋心里自然是高兴的。“都是师傅您教得好。”

“少拍马屁。”刘国栋笑骂了一句,“对了,上次让你整理的那几份外文资料,弄得怎么样了?”

“基本整理完了,有些专业术语还不太确定,我做了标记,想等下去请教一下技术科的工程师。”秦奋将一叠写得工工整整的稿纸递给王建设。

刘国栋接过来翻了翻,虽然他不懂外文,但看到那清晰的字迹、条理分明的段落和标注,满意地点了点头:“行,做得不错。技术科那帮秀才,有时候还不如你这学徒工利索。好好干,小子,在咱们这行,技术才是硬道理!有了真本事,到哪儿都饿不着!”

“是,师傅,我记住了。”秦奋认真地应道。

刘国栋的话,更加坚定了他深耕技术的决心。财富固然重要,但在这个时代,尤其是在国营大厂这样的环境里,过硬的技术和由此带来的地位,才是更可靠的立身之本。

下午,秦奋拿着整理好的资料,去了技术科。技术科在一栋相对安静的小楼里,与喧嚣的车间相比,这里显得格外“知识分子”气。穿着干净工作服的工程师们,大多戴着眼镜,伏在绘图板前,或者对着一堆图纸和数据轻声讨论。

秦奋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他找到负责这批资料的老工程师张工,恭敬地将自己的整理稿和遇到的问题提了出来。

张工五十多岁,头发花白,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是厂里为数不多的几个老牌大学生之一,在技术方面很有权威。他接过秦奋的稿子,扶了扶眼镜,仔细看了起来。

起初,张工的表情有些漫不经心。在他看来,一个车间的学徒工,能把外文资料看懂就不错了,整理翻译?恐怕是囫囵吞枣,错漏百出。但看着看着,张工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眼神也变得专注起来。他发现秦奋的整理稿不仅字迹清晰,而且对原文的理解相当到位,一些关键的技术要点都把握住了。更难得的是,对于一些不确定的术语,秦奋没有胡乱翻译,而是用红笔做了标记,并附上了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嗯……这几处,你的理解基本是对的,只是用词可以更精确一些……”张工放下稿子,难得地露出一丝赞许的笑容,“小伙子,你这外语水平可以啊!哪个学校毕业的?”

“张工您过奖了,我就是高中毕业,现在在跟着厂里的夜校学习,自己瞎琢磨的。”秦奋谦虚地回答。当然,他不会说自己是靠着系统“速成”的。

“瞎琢磨能到这水平?不简单!”张工推了推眼镜,重新打量起眼前这个年轻人,“你叫秦奋是吧?哪个车间的?”

“一车间的,跟着刘国栋刘师傅。”

“哦,老刘的徒弟啊。”张工点了点头,“不错,小伙子,有前途!以后有什么技术上的问题,可以来问我。”

得到老牌工程师的认可和“许诺”,秦奋心中又是一阵欣喜。这意味着,他向厂里的技术核心圈,又迈进了一小步。

从技术科出来,秦奋的心情格外舒畅。他感觉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脚踏实地,提升技术,积累人脉,这才是通往未来的阳关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