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5章 合法经营,迈向正轨!

北风在窗外呜咽,卷起的雪粉拍打着玻璃,发出簌簌的轻响。一车间里,机器的轰鸣依旧,但弥漫在空气中的气氛,却在修复450万能外圆磨床事件后,悄然发生着一些难以言说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中心,无疑是那个年纪轻轻、如今却已隐隐然成为焦点的学徒工——秦奋。自从获得那一百元的“特殊贡献奖”并在全厂广播大会上被点名表扬后,秦奋感觉自己就像是动物园里突然学会了直立行走的猴子,走到哪里都有一堆目光或明或暗地跟随着。

走在车间通道上,迎面碰上的工友,大多会主动笑着点点头,嘴里说着“小秦,行啊”、“秦工,厉害”之类的话。有些年纪稍长的师傅,甚至会停下来,拍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几句“好好干,有前途”。就连之前对他爱搭不理的一些二车间、三车间的工人,在食堂打饭或者澡堂洗澡时遇到,也会多看他两眼,偶尔还会跟身边的人低声议论几句。

这种感觉,很新奇,也带着一丝微妙的不自在。秦奋毕竟心理年龄是个成年人,知道这种突如其来的“追捧”背后,有多少是真诚的赞赏,又有多少是源于那一百块奖金带来的冲击,以及修复进口设备所展现出的“技术价值”。

当然,有赞扬,自然也少不了别的声音。

一些同样是学徒工或者入厂不久的年轻人,看他的眼神就复杂了许多。羡慕是肯定的,但其中也夹杂着难以掩饰的嫉妒,甚至是一丝若有若无的疏远。以前还能凑在一起打打闹闹、抱怨伙食或者偷偷聊点“内部消息”的几个同龄人,现在见到他,话明显少了,笑容也有些僵硬。

“哼,不就是运气好,瞎猫碰上死耗子,弄好了个洋玩意儿嘛,有什么了不起的?”

“就是,听说那零件还是他自己找的路子买回来的,谁知道里面有没有什么猫腻?”

“一百块啊!咱们累死累活干一年都攒不下这么多!”

这些酸溜溜的议论,虽然没人敢当着秦奋的面说,但总能通过各种渠道,零星地传进他的耳朵里。秦奋对此只是置之一笑。他很清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在这个平均主义思想还根深蒂固的年代,突然冒尖,必然会引来非议。

他更在意的是,如何将这种“名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进步动力和资源。

他发现,去技术科资料室借阅资料变得更加容易了。以前需要师傅刘国栋或者车间主任于德水打招呼,现在他自己过去,管理员大姐看到他,往往会主动笑着问:“小秦来了?想查点什么资料?上次张工还夸你呢!”甚至会主动推荐一些新到的期刊或者手册给他。

在车间里领用工具和材料,也顺畅了不少。以前一些精度要求高、比较紧俏的量具,或者需要特殊申请的进口刀片、砂轮,往往要磨破嘴皮子,看库管员的脸色。现在他去领,库管员的态度明显热情了许多,只要理由正当,手续齐全,基本上都能优先满足。

这,就是“技术骨干”的隐形福利,也是人情世故最现实的体现。

然而,秦奋并没有沉浸在这种“特殊待遇”中。他很清醒,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展现出的“价值”之上的。一旦他停滞不前,或者犯了什么错误,这些“优待”随时可能烟消云散。

他依旧保持着低调和勤奋。每天还是第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离开。别人休息聊天的时候,他要么在研究图纸,要么在琢磨改进某个工序。那一百块奖金,他除了给家里又寄了二十块钱,买了些更专业的书籍和工具外,剩下的都存了起来,生活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